首页 新闻 国内外

我国中小学过度同质化,是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潜在危机

2022-09-13 15:50 《文教资料·创新教育》

摘要:时代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改革,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态,在不同教育形态的竞争中来探索未来教育发展之路。

中小学的过度同质化,是潜伏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重要危机。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目前还不可能清楚地知道适应未来生产方式的教育形态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多样化的改革来探索未来教育。

通过教育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多样化发展,是克服这一危机的根本出路。

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制度,源于17世纪欧洲,它既是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又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教育形态。在如今这个智能化的时代,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智能化时代,由于工业生产线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大量被工业机器人取代,社会不再需要学校大量培养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人,而是要求我们培养更多能够发现新知、设计新产品的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正在转向培养人的创新力,而创新又是一个捉摸不定的领域,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关于未来教育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实际上我们至今仍无法确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未来教育形态具体是怎样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投入重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未来教育形态的改革,但至今仍未看到明显能具体代表未来教育发展的成功案例。

时代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改革,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态,在不同教育形态的竞争中来探索未来教育发展之路。

实际上,由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正在十分显著地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发展本来就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的,其对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当今世界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丰富多变。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不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本身就反映了当今社会人才需求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社会人才需求的复杂多变,是未来教育发展不确定性的直接动因。纵观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的人才需求总体上有一个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多样性这一基本规律和根本特征,我们可以为教育改革确定一条多样化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就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而言,还是就顺应当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而论,将多样化发展确立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战略路向之一,无疑都是应当且必要的。

进一步在更加深层次的理论上进行分析,多样化可以说是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对教育的根本要求。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应当是多样化的,人的天赋、个性、志趣等等都各不相同,因此,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在本质上就应当是多样的。唯有多样化的教育,才能满足人的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告诉我们,教育应当促进人丰富多彩的发展,而不应以某种单一的选择机制和制度框架去限制人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看来,人的片面发展是教育异化的结果和表征,是我们应当努力克服的。作为教育改革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多样化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我们教育改革的一条基本要求。在本质层面上,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和本质规律。认识到多样化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就可以顺应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多样化这一本质特征当作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发展基本策略,用来应对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后工业时代教育大变局的挑战。

回到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试教育以单一的考试来评价教育和人才,这是制约我国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制度因素,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桎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采取过很多强有力的教育改革措施,但在应试教育这一根本桎梏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无可奈何,难以达成教育改革的既定目标。形成这一教育改革僵局的原因十分复杂,究其根本而言,科举传统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中所积淀的观念障碍,是我们难以在这一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深层原因。我们知道,在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改革过程中,具体社会机制和制度政策的变革相对来说通常是比较容易实施的,而社会观念的文化传统和变革往往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一方面是智能化时代人类生产方式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是根深蒂固的考试执念对我们教育改革的强大制约,如何找到解决这对矛盾的突破口,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要打破应试教育这一桎梏,建立高校按专业进行多样化录取的机制是关键。在一个经历了一千二百年科举考试的社会,要死盯住考试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无疑不是一种明智之举。要动摇单一考试的社会基础,必须采用侧面攻势,暂时绕开高考改革这一难关,通过高校录取制度的改革,因势利导,引导社会逐步接受和支持多样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所谓建立高校多样化录取机制,就是要求各高校按照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同要求,制定本校不同专业的招生录取标准,例如物理系录取时可以对物理、数学等课程的考试分数赋予更大权重,而艺术系录取时对数理化成绩就不一定要求很高,同时辅之以面试制度,制定包含监督机制在内的完整改革方案,并向社会公开本校不同专业的录取方案,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建立社会公信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国家考试制度多样化改革,将组织全国统一高考的职能从考试院分离出去,逐步变成多种社会考试之一,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录取时采信不同考试机构的评价结果,而将考试院改革成国家教育考试领域的专门机构,承担考试机构资质认证、有关考试的政策研究制定、与考试相关的执法督察等职能,为多样化人才选拔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高校按专业进行多样化录取的机制,必将引导中小学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改革,我国丰富多样的教育生态可期实现。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教育资源和国家财力所限,重点建设成为我国发展教育的一条基本策略。这条基本策略,我们一贯彻就是七十余年,现在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造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如今已经到了调整我国教育发展这条基本策略的时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需要。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发展,以多样化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应当尽快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人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新教育形态,有的国家甚至斥巨资推动探索性实验。在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况下,越是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能够延续下去的概率就越大。

我国中小学过度同质化,是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潜在危机。尽快以多样化的教育改革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创新,是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生产方式巨变而不得不作出的一个教育发展战略性抉择。

作者:项贤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首席专家、主编,澳大利亚学术期刊《Aussie Sino Studies》编委,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

原载《文教资料·创新教育》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