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儿童肥胖程度不断加深 预防要趁早
摘要:父母是儿童肥胖干预第一责任人,应提倡家庭体育、亲子运动,及时对干预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监控。
一项覆盖全国23万余名儿童青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余年间,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肥胖程度不断加深,并发症患病率大幅上升,性发育年龄有所提前。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年时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滋生的土壤,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提升下一代人群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儿童肥胖并发症患病率上升
一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牵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全国18家医学中心共同参与的流行病学调查,覆盖全国23万余名儿童青少年。研究结果显示,10余年间,我国超重及肥胖儿童青少年基数继续扩大,肥胖严重程度不断加深。
肥胖相关代谢并发症患病率显著上升。调查数据显示,与2008年至2012年数据相比,2013年至2017年,我国小于10岁的中重度肥胖男孩高血压患病率从28.4%上升到48.0%,女孩从20.3%上升到41.7%;中重度肥胖儿童青少年患代谢综合征比例从22.4%上升至超过40.0%。此外,截至2019年年底,肥胖男孩、女孩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分别达63.8%和45.1%。
由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机构,汇集国内30多位临床、公共卫生、营养、运动、健康促进、卫生政策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发布的《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指出,肥胖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部分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
肥胖与性发育年龄提前相关。相比2009年至201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孩乳房发育P3百分位(100名孩子中排前3位)年龄提前约0.53岁,男孩性发育启动年龄的中位数年龄提前0.6岁。越来越多专家达成共识,肥胖是导致儿童性早熟的关键原因。长期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食物摄入,容易导致儿童肥胖、营养过剩,促进体内性激素的形成与分泌,从而加速第二性征出现。
“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加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傅君芬说,儿童肥胖有70%至80%可延续至成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风险增加2至5倍。肥胖也是性早熟、发育提前的危险因素,可能影响生殖器官发育和生育能力。
三个趋势性问题:地区差异、家庭防线、生活方式
近年来,国家多个层面出台政策策略和行动措施,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重视不断提升。从10余年间的干预效果看,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肥胖率增长虽趋于平缓,但增长势头未得到扭转,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北部地区,处于肥胖流行的多发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东部及南部地区,虽然近10年间肥胖率有轻微下降,但超重率仍在显著增加,这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类似。以浙江、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为肥胖流行的中度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显著低于北部地区,但呈持续增长趋势。以广西为代表的南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较10年前有所下降。
二是家庭应作为儿童肥胖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儿童青少年洋快餐食品及含糖食品消耗显著增加,成为过去10年超重肥胖率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孩子从来不喝水,只喝牛奶、饮料,还有一些孩子三四岁了,竟然没有吃过青菜。这几年来就诊的孩子,中重度肥胖的比例在上升。”傅君芬表示。
“孩子胖到什么程度需要就医?是否要到重度肥胖或影响发育了才需要就医?很多家长对这些问题都有疑问,对儿童青少年肥胖认识还比较模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珊说。
三是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体重增长明显。
由于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频率增加、静坐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中30%至40%的患儿,都有体重明显增加现象,且因青春发育提前而就诊的孩子数量大幅上升。
全过程管理,减少胖娃要趁早
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的干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早期防范干预肥胖,以减缓成年后肥胖相关并发症。
针对区域特点制定精细化公共政策。“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水平,转变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区域的人口构成、文化、饮食、运动、睡眠、肠道微环境等诸多因素研究,为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尤其是东部地区,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长,需提高警惕。”傅君芬建议,将增强儿童体质纳入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全过程,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家庭、学校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中的“主战场”作用。北京体育大学冯琳博士表示,生活模式和饮食结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家庭和学校在儿童肥胖干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儿童肥胖干预第一责任人,应提倡家庭体育、亲子运动,及时对干预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监控。
学校也要创造更好的运动、饮食支持环境,加强食育教育,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中高强度锻炼,特别要注重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针对能量、糖、盐和脂肪等食品物质摄入,应加强消费指导与管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建议,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倡导并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支持环境,增加新鲜、健康食品的供应,鼓励餐饮企业售卖小份菜,控制油盐等调味品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