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呼吁教材要美?因为美育是一种刚需
摘要:从神经美学的研究视角看,有美感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的大脑均衡发展、提升正向情绪、促进认知能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为何教材要美?
也许人们会说,书籍设计师的职业就是要关注书籍的设计,所以他们理所当然认为教科书应该设计得美。从表面看确实如此,但即使书籍设计师不大声呼吁,中小学教科书也应该设计得美。因为,从神经美学的研究视角看,有美感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的大脑均衡发展、提升正向情绪、促进认知能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1、美感体验激活的脑区对人具有正向影响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并举。从他对美育的深刻理解来看,美育同时也是德育,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这样的理念在100年前是基于教育家的感觉经验得出的,很有道理却难以证明美育与德育具有相关性。神经美学的研究给出了生物学的实验数据,证明具有美感的视觉刺激可引发相应脑区的活动,对人的优秀品质的形成、正面情绪的体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具有益处。
所以,中小学教科书设计得具有美感,对于学生来说益处良多。学生们在学习时看到美丽的书页,可以不断激活处于前额叶的内侧眶额叶皮层。大脑的这块区域负责理性、思考、自律、决策等功能,这些优秀的品质正是孩子亟须具备的。说教式教育是不可能让孩子自主产生这些品质的,因为它们源自孩子自身,这些品质不关乎“态度”,而关乎“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能够理性思考、自律控制,不是他想要做到就能够做到的,他需要有一个发育均衡、完善的健康大脑才能达成。很多成年人的“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懒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想要自律和能够自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儿童更是如此。
2、人类天生具有“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孩子所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是他们内心有认知需要的体现。不管是探索空间、探索物品的内在,还是反复翻阅一本书,孩子们的大脑里都经历着一场神经元网络的风暴。既然儿童天生有认知需要,有学习的欲望,那么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比如教科书)设计得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可以减少儿童对学习的厌恶,促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与满足感。
另外,人类还天生具有审美需要,“他们积极地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健康儿童身上都有体现。关于这种冲动的证据在任何文化的所有时期都可以找到,甚至可追溯到洞穴人时代” 。人人都喜欢看到美的事物,身处美的环境。神经美学揭示了这个秘密,因为人在欣赏美时能通过大脑活动感到愉悦和幸福,并且能够提升自我价值感。
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题为《美育是一种刚需》的报道,在报道中,吴冠中先生说道:“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美感应该渗透在和谐优美的生活细节中、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每个人的切身感受中。如果孩子们的教材是美的,学校、社区的环境是美的,那么他们便已经成长在美育的环境中了。
我们如何让美离孩子更近
1、不教而教
清代文学家李渔曾写过一篇题为《态度》的短文。在文章中,李渔讲述了自己对于美育的看法。他认为,美育“学则可以,教则不能”。意思是,美育这种东西,靠的是熏陶和陶冶,而不是直接的教学。也就是说,美育的开展,要遵循“不教而教”的原则。
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进行美育时,总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艺术培训,仅仅只是为了让孩子学到一技之长,或者让孩子走艺考的路。于是,美育就沦为一种“技”的教育,而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这使得美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真正的美育,不应该是一般的艺术教育,也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音乐课、美术课教育,它应该是一种熏陶和化育,让孩子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美的教化。
2、美育要落实到生活中
既然我们说,美育应该遵循“不教而教”的原则,那么它就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其实,自古以来,真正的美学都是要能通向实践、与生活相结合的。
比如,《红楼梦》里上至贾母,下至普通丫鬟,都有很高的审美鉴赏能力。
贾母领着众人畅游大观园,来到林黛玉的潇湘馆时,贾母看到绿窗纱旧了,就和王夫人说,潇湘馆里种满了翠竹,又没个桃树,再拿绿纱糊上反而不配,不如拿银红色的软烟罗来糊窗子。
想想在满眼翠绿中隐隐约约地飘荡着像烟雾一样的纱窗,的确是又仙又美。
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比比皆是。宝玉要送荔枝给探春,专门选了缠丝白玛瑙的碟子,白色的玛瑙配上鲜红欲滴的荔枝,可谓一绝;又如宝钗的丫鬟莺儿,在打络子的时候也知道要用“红色配黑色,松花配桃红,柳黄配葱绿”,可见,这种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连丫鬟也具备。
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生活美学源于生活。当你拥有了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样的美学中”。要真正实现美育,就必须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孩子在美中成长。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注重家装的设计。白墙上的一幅画、角落里的一个摆件,都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品位,同时也给孩子以美的熏陶。
又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多接触高雅的音乐、美术、诗词、文学等,让孩子在艺术中感受美。
3、引导审美鉴赏能力
美育虽然是“不教而教”的,但对于孩子的审美反思与审美鉴赏能力,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引导。
在解读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悟诗词的节奏美、形式美、意境美。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来说,作者将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亦此亦彼、气氛朦胧的意境。
同时,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作者又自然地联想到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对宇宙历史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使得这首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具有深刻的哲理美。
在解读传统绘画、建筑艺术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留白、藏露等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比如看徐悲鸿画马,虽然没有看到风,却都感觉出马在风里驰骋;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除了一只小舟、一个渔翁之外别无他物,可你却能感觉出烟波浩渺。这些留白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灵之境”,蕴含着含蓄抒情的东方艺术之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态度和境界。美育不可孤立存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本就是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过程中一体之多面,他们各有侧重,互为表里,互相支撑。正如人们常谈“真善美”,唯有求真求实、至性至情的人生,才能达成大智大勇、尽善尽美之纯然完满的生命境界。
总之,要想更好地开展美育,就必须首先摒弃功利的思想,而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美”的环境,并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孩子在其中感知美,体会美。假以时日,孩子就能从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做到创造美,让美育迈向了更高的境界。
结 语
教材无小事,是百年工程,教育也是美育,插画不可丑化。因为对吸收力处于顶峰期、价值观正在启蒙形成的孩子们来说,对那一笔一划一个标点,都会被刻骨铭心,影响终生。
来源:必达建设更好的学校,综合整理自校长会、北京商报、网易新闻、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