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教育内卷化?别让“过度教育”毁掉我们的未来

2020-12-04 13:59 上海教育

摘要: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学怎么玩……这恐怕也是我们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涯的真实写照吧。

网上有一个段子:

问:孩子 4岁,英语词汇只有 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答: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

当然,这里的“海淀”可以换成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或者地区;英语词汇也可以换成“奥数”或者别的什么名目的学习内容。

网上流传的另一个段子是: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学怎么玩……这恐怕也是我们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涯的真实写照吧。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很多人都会将此归结为社会的极端功利主义追求。最近有一个词忽然很火——“内卷化”,指的是通过无节制地消耗资源而进行的无意义竞争。说明大家对于各行各业的“内卷化”趋势也是深恶痛绝的。想一想也真的是这样,无视学生的认知能力,无视学习的一般规律,无视能力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抱着“同行是冤家”的态度,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搞无节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的竞赛。到头来学生在这样的“过度教育”中日益委顿,家长在这样的“过度教育”中日益暴躁,现在这样的教育生态真的令我们很惶恐,很担心。教得越来越多,学得越来越难,但是效果却未必越来越好。且不说需要涵养功夫的人文素养,就算是最能体现知识学习水平的科学素养方面的表现,中国学生的表现也很让人无语。我们的中学数学可以学到微积分,物理可以讲到相对论,但是科学素养又如何呢?2000年美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为 17%(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数占比),2015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为 6.25%。而更严重的后果是,整个社会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气氛日趋势微,这势必会影响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这大概也是当下有识之士深感痛心疾首的事情了。

现在,我听到很多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也在谈“内卷化”,似乎过度教育完全是教育外部因素所造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无能为力的,甚至觉得我们自己就是“过度教育”的受害者。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个“内卷化”,是不是就能消解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呢?恐怕不能。如果教育一再将自己的问题单纯归因为社会的种种不足,如果我们教育行业自身对于社会种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观念、趋势一再妥协,最终恐怕我们这个行业的专业性就会受到社会普遍的质疑,最后恐怕即便是教育的问题,都没有了本该属于我们的话语权。

要破解“过度教育”困局,当然是一个全社会“综合治理”的工作,就教育行业而言,首要的变化就是真正确立课程标准“法”的地位。

在我所研究过的芬兰以及法国的教育体系中,“课程标准”的制定本身是一个全社会的“政治行为”,是教育专家主导,社会各界参与,最终由国家和地方议会批准的一个具有法规意义的文件。在这个文件里,对教学的内容、方向、程度都会有明确的描述,这样的“课程标准”也就成为了各个学校执行的准绳。学校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但这样的创造就好比是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心里翻跟斗,腾挪跳掷不可越雷池一步。简言之,目标和程度是明确的,老师们讨论的更多的是面对这样一群具体的小孩子,怎么教才更有效。

反观我们的教学现实,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课程标准是由少数专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文件,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甚至各个老师都可以,甚至被鼓励,“创造性”地理解和实践这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一些所谓的名校,几乎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教学的“起始条件”,一到教学实际中,首先被抛诸脑后的就是“课程标准”,无限度、无节制地加深拓宽。比如虽然也一再强调幼儿园不能教授小学学习内容,但是有些幼儿园或者是社会教学机构,就是变着法子教这些内容,美其名曰“个性化学习”,从而加剧了过度教育的发生。其实,如果真的以“法”的性质来对待“课程标准”的话,这些幼儿园或者培训机构的行为就不是什么“违规”,而是“违法”行为了。

也许有人会说,统一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之后,不是捆绑住了教师的手脚吗?对真的学有余力的孩子不是很不公平了么?我的回答是,第一,我们常常将“学习”窄化了,大千世界需要学习的东西又何止这几门学科呢?孩子需要很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人际交往、艺术创造、体育锻炼甚至游戏娱乐……不要等到大学才去学着“玩”,那样人就废掉了。第二,不是教得越多教得越难就越能够培养人才,人的学习需要情境,也需要反思,更需要时间的淬炼。

据说“剧场效应”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管理者,我想“过度教育”就是教育中的剧场效应的一种体现。真的希望教育管理者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让教育回归理性,让教育在社会良性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