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居家学习,不是孩子失控 ,而是家长自己失控

2020-03-30 09:36 教育博览

摘要:倡议家长进行一次发现之旅,你可以每天列出孩子的十个优点,及时与孩子交流,哪些优点可以变成自己的特色,哪些可以变成自己的能力,哪些可以变成习惯,哪些还需要强化。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孩子居家学习已经两个多周。

很多家长朋友给我留言,说让孩子逼疯的节奏:“我家娃快失控了…听网课随心所欲的听,躺着听,一边与同学聊天一边听,一边玩一边听,甚至打开后根本不听,老师提问时不想回答就给留言说自己没麦、网络卡,借口层不出穷……

陪着一起学也不行,自己学还不行,各种拖拉、冠冕堂皇的理由,总之就是不想做作业,不想学习……”

“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学习问题,失效!发个脾气,孩子会认错,但还是不学,或者学习也是磨洋工”……

很多家长接近崩溃边缘,觉得线上学习孩子容易走神、听不懂、作业质量差,并且孩子在家越来越不听话。

01

扪心自问,孩子居家学习,不是孩子失控 ,是家长自己失控。

家长在孩子身边呆的时间长了、多了,对孩子要求自然就多了、高了。很多家长平时也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可现在照样与孩子生闷气。

就像前段时间流行的“臣妾知道,但臣妾做不到”一样,其实懂得道理,真正做的时候做不到是正常现象。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思路想一下,明确自己知道而做不到的是什么?调整一下自己能做到的是什么?自己尚不知道怎么去做的是什么?

家长要认识自己的情绪,考虑一下这个情绪的来源,到底是孩子引发的,还是家长自身原因引发的。

如果能找到自己焦虑情绪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拥抱这个情绪,管理好情绪,这样问题就算没有根本解,也有了现象解。

不要埋怨居家学习效果差,现在没有所谓的“被人打扰”,没有所谓的“看不清黑板"、没有所谓的“老师关注不够、甚至是不关注”等等理由,孩子听网课或者直播时的状态,基本上就是咱们的孩子平时上课的状态,平时他们就应该是这样听讲的。

或许因为孩子上网课的表现让你今天正在经历鸡飞狗跳、怒火攻心、暴跳如雷,甚至有些家长萌生“揍‘死’孩子的冲动”,但是你也应该庆幸,以后你更能理解老师的生气与无奈,明白了为何你感觉老师与孩子沟通时候不够心平气和,这样在今后与老师交往中,有助于你能够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沟通与交流,让家校共育达到最佳。

02

家长们,不要指望孩子们一下子把这些知识都能掌握的很好,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你应该很清楚,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好高骛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循序渐进,才可能提升地稳健与迅速。

家长们,孩子现在提交作业的行为习惯就是平时孩子交作业的行为习惯。现在孩子对待老师批阅后的作业状态就是平时孩子对待作业的状态。

所以家长要静心思考:在居家学习中,你有没有恰当地提醒孩子按时学习视频、及时完成作业、及时拍照上传、及时与孩子交流老师的网络反馈情况?

其实这是孩子最重要的习惯问题,孩子的良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指导、督促,慢慢变成孩子的自律习惯,最终达到“慎独”能力。

这次居家学习是一次最公平的试炼,试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还有咱们家长的心态与做法。所有学生面对着公平的教学视频、公平的作业,比的其实就是自律。

自律的孩子能努力把所有教学视频认真消化,不理解的及时给老师留言或者打电话,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会越来越优秀;不自律的孩子只是糊弄假学,慢慢的所有教学內容步步变成天书。

居家学习中,懂管理孩子的家长慢慢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不懂管理孩子的家长加剧亲子关系不融洽,孩子习惯更差。

居家学习一结束,学校一聚首,高下立判,优秀的孩子更加优秀,自律性差的孩子文化课成绩可能会惨不忍睹。惨不忍睹到什么程度呢?

有些家长可能听说过:到了初中毕业年级,有些孩子考试时如果能成功的避过每一道正确的选择题,能得0分!现在的居家学习就向潘多拉的盒子,总有人会收获惊喜,也总有人注定要捡到遗憾。

学不会不可怕、学得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养成好习惯。学习上不要指望一分耕耘真的就是一分收获!五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就非常优秀。何况有些孩子一分耕耘也达不到呢?

孩子的每一分耕耘,家长有没有及时帮他们松土浇水? 不要羨慕别人家的孩子,先让自己成为别人羨慕的父母吧!

03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深深地爱着孩子,也许有时候气地恨不能又打又骂,但是我相信对别人可能打5下,而对自己家的熊孩子只打了两下就心疼了吧。何况,孩子大了,你还能打骂吗?即使打骂了,有效果吗?我想打骂唯一作用就是亲子关系变得不和谐。

你“浇不浇”,庄稼都会长大,你“管不管”,时间都会过去,你 “理不理”,孩子都会长大 。但是,“收成”会一样吗?

如何让自己不焦虑,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正能量,促使孩子自律,健康快乐成长呢?居家学习最重要一点:家长、学生、老师都要树立良好心理状态。

家长朋友们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我想就能找到答案。

一、关注孩子行为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

家长关注孩子做的事情,不要被孩子表象所迷惑,切记不能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思考现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比如听网课效果不好,是视频效果不理想,影响情绪?是老师讲课风格孩子不喜欢?是乐于与同学聊天,高兴地忘了听?是因为听课姿势不对,比如躺着之类的听,影响效果?是直接听不懂,不想听?是家长没给孩子创造安静学习环境,无法安心听?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牢记一点: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自家孩子以前如何,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期待自己是最好的,受到别人尊重的,这个毋庸置疑的。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当孩子心里营养足够的时候,孩子的行为都会是正常的,而每个孩子行为只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背后,就是在呼唤父母的爱。

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得到“权利”,还是为了“报复”,还是“自暴自弃”?只有家长弄清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何况,居家学习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只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的一种探索,只要有助于孩子成长进步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学习。

现在居家学习的文化课任务比较轻松、速度比较慢,假设孩子学习态度很一般,建议家长用好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契机,可以与孩子一起认真学习这次冠状肺炎防疫阻击战、总体战中如何用科学力量铸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百度一下这次冠状肺炎中涌现的先进事迹与人物,一起讲讲“国民”偶像钟南山院士,读读《妈妈要去打怪兽》,看看《新闻1+1》……让孩子深刻认识到他们才是和平时代真正的英雄,才是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的最美的人。

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守望相助中,为“战疫”贡献一份力量、献出一份爱心,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弘扬社会美德,学会感恩、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

孩子内心受到触动,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假设效果还不好,家长可以私下找孩子的好朋友,委托他们与孩子沟通,孩子们都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或许在朋伴的影响下,孩子会慢慢发生变化,毕竟孩子们还是还重视自己朋友的。(但是,家长不可架空孩子朋友的思想,让他说我们想说的话。) 

二、关注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而不是谁对谁错。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不是必须厘清谁对谁错的地方。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一定要学会拒绝,同时要知道,拒绝不代表不管,而是温和而坚定地与孩子互动,说清楚拒绝的原因,更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爱与接纳。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不要只会以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忽略了孩子的视野与接受程度。家长不可一味地表扬,也不可一味地批评。

批评孩子有两个原则:

一是,批当前的问题,不批过去,不预测未来,就事论事;

二是,批评要注意事情大小,批原则性问题(不是不批),批一次就管用,不能经常批评。

三种场合不批评:

1、吃饭不批,因为饭桌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地方,吃饭是享受天伦之乐之时。

2、睡前不批,影响孩子睡眠质量,容易做噩梦。

3、有外人的地方不批。职场中有句话:表扬用公文,批评用电话。大家都很明白含义。批评要有目的性,批评目的:给予孩子改正的方法。与孩子沟通时作为家长要学会“止语”。

有效沟通的秘籍是:

1.情绪稳定;

2.用心倾听;

3.描述事实;

4.正面表达;

5.及时肯定;

6.探讨方法;

7.给予建议;

8.放手选择。

通俗地说,就是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先接纳孩子做法,等孩子接受父母情绪了,再让孩子谈谈,这个事情如果现在处理的话,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途径,等孩子想不出其他途径之后,家长再给出自己的处理途径,让孩子思考如果在遇到这类事情,会如何选择?要让孩子学到处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梳理,从中找到最有效的一种。在润物无声中渗透教育。

在居家学习中,家长尽量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表扬的要有价值、要恰如其分、有营养。不要只是:你表现不错、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而是多一些细致有指向的:你坚持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认真地态度,工整的作业,让我们欣慰与自豪等。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高,导致很多时候看到自家孩子的缺点多,经常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与别人家孩子优点比较。然而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我们对于优点要努力引导,让优点变成习惯;对于缺点要帮助孩子努力改掉,即便是不能完全改掉也没有关系,不要让它成为孩子的短板就好。

比如家长朋友可以看这幅对联:横批是201314,上联全部是加法:2+0+1+3+1+4=11,下联全部是加法:2-0-1-3-1-4=-7。说明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不能严格要求,同时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标准越高,孩子的能动性就越低,反而有时候我们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就会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去尝试,去争取。

心理学上有“罗森塔尔效应”,当老师对学生表示出鼓励、喜爱和具体的赞扬时,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往老师赞扬的方向发展。类似的效应也适用于当前家长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教育引导上。

具体来说,多鼓励孩子热爱学习,及时夸赞他们取得的学习成果,从而促进亲子关系发展。当这种关系更加紧密时,孩子的反应也会更积极正向,从而以更稳定的状态进入自主学习阶段。

三、关注孩子真实需求,而不是家长需要。

事情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教育需要守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有些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处于“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困境中,一边是苦口婆心的“为你好”,一边是“我是独立的个体”的现代诉求。

举个简单问题:现在有两棵树,一颗杨树、一棵红松,让你去砍,必须砍一棵,只能砍一棵,你会砍哪一棵?

如果你选杨树,我说杨树是中空的;你改选红松,我就说红松生长在悬崖上,有生命危险;你又放弃红松去选择杨树。为什么会如此?显然因为我们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要砍树?”

同样,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变化,并没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也就是说家长要把握住孩子成长的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道理反而管用的力量小了,因此家长要努力创造孩子成长的情境或者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改变、在改变中成长。

家长朋友们请思考:我们关注的点是什么?孩子的内心需求是什么?我们感觉做了很多,可是一定要少做无用功。怎样少做无用功?

家长要学会用心用情去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家长不要只会以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忽略了孩子自身需求与特点。

孩子要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不是满足家长的需要,孩子不是必须按照家长的需求去做。家长尽量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才能更好地引导唤醒孩子的潜能。

四、关注孩子习惯养成,而不是学习内容。

在居家学习中,家长关注比较多的应该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可以适当提醒孩子网课时间静心、按照老师的上课节奏走;适当提醒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拍照上传,遇到不会的及时询问等等。

可以适当关注孩子的书写、速度、拖拉、质量等。如有些孩子拖拉,有些家长说:“孩子都7年级了,再需要我们监督、提醒,以后长大了怎么办?让他自己慢慢改变吧。”

家长朋友,孩子自控力差,本身就需要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年龄越小,正确地监督与指导效果越好,再说,孩子长大了,都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啊。

现在有些家长感慨说:终于理解老师的辛苦了,快点开学吧,我要疯了。可是,家长朋友,别忘了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自己的。

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成长,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靠父母的督促、引导、教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

美国脑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说:

习惯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学习。第一种是通过主动、直接的指导。父母创造规则并强制执行,直到孩子养成习惯。第二条种是通过榜样,这一种更被动,却是更有力量的习惯养成方式。

至于学习内容尽量听从老师建议,多鼓励孩子给老师留言或者打电话询问。更何况,现在学校都在大力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你的孩子有自己的导师,家长一定要多与孩子导师、班主任多进行沟通。

家长朋友,孩子学习的内容我们可能会做,可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见得适合现在孩子的接受水平、认知规律。

五、关注学习的效率,而不是学习时间长短。

孩子只要学习效率很高,作业质量完成的不错,家长就没有必要追求尽善尽美,更不要额外给孩子布置书面作业,让孩子感觉没有自己时间与空间,开始故意拖延,慢慢养成拖拉习惯。

给孩子留适当休息、娱乐时间,张弛有度,效率会更高。

学习效率不高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商讨,你感觉这次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哪些内容确实听不懂,需要采取什么办法,然后按照孩子说的合理方法补救。至于作业,让孩子自己说做作业需要的时长。

比如说这次语文作业需要30分钟,那我们就给孩子40分钟,到了30分钟提醒孩子,我再给你10分钟缓冲时间。到了40分钟还没做完,就告诉孩子,现在有两条路:

一是不允许再做语文作业,家长会告诉老师,孩子语文作业没有完成,该批评就批评、该惩罚惩罚;

二是这次给改错机会,允许完成语文作业,但是仅此一次。第二次再如此的话坚决不允许再做,强烈要求老师按照规则进行,家长相应减少一项孩子喜欢做事情的时长,甚至取消这项喜欢的事情:比如,与朋友聊天,看网络电影,玩游戏等。但需要提前与孩子沟好。孩子们都是很注重朋伴之间尊严的。

父母们的高焦虑和高期待转化成对孩子们的高压、高控。孩子们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日积月累后,也许孩子就会以厌学、拒学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六、关注有效陪伴,而不是实行盯梢。

当孩子需要我们陪伴,就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成长,当孩子上大学了,我们想陪伴,机会可能也会越来越少了;等孩子结婚了,我们想陪伴,人家不稀罕了,甚至感觉厌烦了。

当陪伴孩子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地陪着孩子,身心俱在地陪伴,不要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会让孩子得到与家长的情感连接和信任。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父母一定要做到的品质:温度(倾听、鼓励、宽容),硬度(原则、底线、拒绝),距离(时间、空间、机会)。

当父母能够守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界限和底线,同时面对孩子的时候能够更多地倾听、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包容,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给予孩子时间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空间去成长,孩子的每个成长机会,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长自己。

切记让陪伴变成盯梢式的陪伴,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让自己焦虑、孩子厌烦。

解决家长焦虑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摆正心态,强化“爱”的底色,用“爱”打底子。

倡议家长进行一次发现之旅,你可以每天列出孩子的十个优点,及时与孩子交流,哪些优点可以变成自己的特色,哪些可以变成自己的能力,哪些可以变成习惯,哪些还需要强化。我想,很快,家长就不再焦虑,孩子自律能力就会加强,甚至一部分孩子还能养成“慎独”习惯,让孩子们受益一生。

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比如慢速呼吸、放松技术等,你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视频和音乐。这样,焦虑就会远离我们,让我们与孩子之间更加亲密无间,孩子更加健康快乐成长,家长更加舒心愉快地工作与生活。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刘霄、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