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新版教材古诗文“增重” 应对:开发校本化课程

2018-01-29 09:43 青岛日报

摘要:这种变化对日常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生和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实验高中学生在古琴馆抚琴,品味经典

■青岛文登路小学学生在学习传统剪纸。 周光辉 摄

教育部日前正式发布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新课标将于2018年秋季学期起执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莫过于语文新课标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14篇增加至72篇。不仅是高中,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及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这种变化对日常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生和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变化——

高中背诵任务加重,学生需投入更多精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高中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以新语文课标为例,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并且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也从原先的14篇增加到72篇。

对不少人而言,背诵课文可能是学生阶段不得不经历的一件有点儿头疼的“差事”。这种设定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呢?

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青岛实验高中语文老师马冬勤表示,相对说来,学生们背诵的任务肯定重了,但是从它长远的作用来看,投入更多精力也是值得的。毕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另外,14篇变成了72篇,也必然是在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上做出的修改。

应对——

开发校本化课程,丰富学习内容与形式

老师和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呢?马冬勤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开发更多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多方面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马冬勤说:“我们学校现在正在承担一项‘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校本化开发研究》,在该项课题研究中有多项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学校里仅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就有十几种。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选课,得到个性化的指导。”马冬勤告诉记者,“读经讲坛”带学生走进国学经典,去触摸儒学的原始精神。“读经”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节选符合现代精神及生活所需的章节,做必要的改良,不固守古人思想,并附以相关历史事迹,以激发兴趣、帮助理解。在学习方法上,联系现实、讨论交流等,同时要求学以致用,力践躬行,实现读经由知识传授向人格塑造过渡。“品中国文人”带学生走近一个个文豪,去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脉动,既品 “文”,又品“人”。学生们一方面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一方面也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甚至引发对时下某些现象的思考。“诗歌新六艺”通过诵诗、吟诗、唱诗、画诗、写诗、演诗六大环节的实践活动开启学生的古典诗歌深度游,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在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美学修养、自信气质以及合作精神。

马冬勤说,事实上,如果学生平时有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在接受这些内容时就没有那么难了。除此之外,老师们可以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比如让学生走出校门,去曲阜、去泰山,来一场“儒学文化之旅”,感受儒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起学习兴趣。让孩子走进博物馆,学知合一,借助馆藏文物,了解古文明,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通过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参赛的准备过程就是对所学传统文化知识的消化。

变化——

新版初中教材古诗文超“半壁江山”

在初中学段,从2017级初中生开始,全国初中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与老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课文总篇目减少,传统文化篇目却有所增加。

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青岛59中语文教师朱荣荣告诉记者,“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由以前的30篇减至24篇,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占比超过5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相应提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更受重视,不止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编排方式和学习要求上。朱荣荣说,“部编版”教材的古诗文编排方式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七年级教材和老教材一样,每单元古文和诗歌交叉进行,但课外古诗由全部集中在教材最后,改革为部分编排在第三单元之后。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相比又有些变化,不但古诗文数量都增加,难度、广度、深度都加大,古文集中编派在两个单元,背诵的篇目增多。

应对——

教学需穿新鞋走新路,钻研古今结合点

这种变化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有怎样的影响呢?

朱荣荣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比重逐渐增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促使教师注重“内功”修炼,做到“博古”,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通今”。

所谓 “博古”,朱荣荣指出,国学、传统文化是综合性很强的课题,对语文教师而言,古汉语知识、古代文学知识、古代历史、古代文化、古代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背景,因此在强化国学内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强化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

所谓“通今”,是指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穿新鞋走新路”。朱荣荣说,有些学生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抵触心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经典,教师应该钻研古典与现代的有效结合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与经典产生碰撞和共鸣,拉近距离,使经典真正走入生活、走入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比重增大,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呢?

在朱荣荣看来,学生一方面要立足课本,另一方面要走出课本。

立足课本是指,学生要端正态度,抓住课本,学好课本,掌握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打好古汉语知识功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的国学学习,也益于将来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

走出课本是指,国学、传统文化不应仅仅出现在课本上,还应该活跃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走访等形式去直观了解古文化遗存,从而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平时学校还会组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都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国学、感受国学的途径。”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