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孩子最怕听到的5句话,偏偏家长最爱说!
摘要:事实上,必要的提醒会让孩子有所警醒、提高复习效率,而有些嘱咐则是“考前毒药”,无论如何不要提及。
期中考在即,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或多或少地会陷入考前焦虑。出于关心和好意,很多家长或者亲戚会善意地关心孩子。然而,考前是孩子神经最焦虑最敏感的时期,作为亲朋好友无论出于怎样的目标,说任何一句叮咛之前一定要考虑“我说出这句话后孩子会怎么想,对他会有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必要的提醒会让孩子有所警醒、提高复习效率,而有些嘱咐则是“考前毒药”,无论如何不要提及。
毒性:★★★★★
这句考前叮咛可以说是“出镜率最高”,但同时也是最毒的“考前毒药”。
其实家长问出这句话,无外乎是想听到孩子说“复习好了,放心吧”,让孩子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然而,我们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其实会在孩子的心里激起一系列的情绪。
因为,任何一个学生,无论成绩优劣,哪怕是“北大清华种子选手”在考试之前也一定是心里没谱的,也一定是认为自己“还有好多要看的东西”,这种不确定是由于“对于未知的考试结果无法预期”,与实力无关。
考试之前,当听到家长问出“复习得怎样”类似问题的时候,成绩好的孩子,他真的会思考“我复习得怎么样了呢?”“还有哪里不太会做呢?”越想觉得好像还有一些东西不会,进而更加紧张;
而平时成绩较差的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会认为这是家长在向自己“要承诺”,想听到自己回答“都复习了”。同时孩子知道,这个承诺一定不能轻易给出,否则万一失利,将会面临“信用质疑、能力质疑”。
考前询问复习情况往往是会制造焦虑乃至烦躁,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询问复习情况”,而是“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比如,“复习得真是用心,辛苦了,别累着”。这样的鼓励,往往是肯定孩子的付出,但同时没有强调结果,既可以令其感到被认可,同时不会有“承诺的风险”。
毒性:★★★★☆
曾经不止一次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听到家长对我说:“我们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我都跟他说了,不要紧张,咱们就算考不到第1名,前5也挺好的。”
很多家长会以自己的这句话为傲,认为自己这句话是在让孩子放下包袱、是在为孩子减压,甚至认为自己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多么开明、多么不容易。
能够鼓励孩子“降低目标”的家长的确用心良苦,然而不得不说,“降低预期”“降低目标”的话不应当在考前说,因为在考前,你越让孩子降低目标,孩子越会在意目标。
孩子所有的紧张其实都是源自于对于“目标的未知”,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实现目标,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想给孩子减压,仅仅“降低目标”是不够的,而是根本不要再提目标,“忽略目标认可过程”才是考前最好的减压方式。
因此,考前最好是对孩子说“坚持了这一年真是不容易,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胜利”。然后聊聊这一年有什么时候是最难过想放弃的,后来又怎么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聊聊作为家长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个时候,我们就把孩子的注意力由结果转向了过程、转向了成长。能够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增加信心。
毒性:★★★★
我在实践中也见过类似的“叮咛”,可谓令人发指。能够理解,家长其实是出于关心,怕孩子熬夜影响了应考状态。但是这种“错把抱怨当成叮嘱”的方式一定要克服。无论这个孩子平时表现如何,考前都要“以肯定代替否认”。
当遇到孩子临时抱佛脚熬夜时,家长无论多么愤怒都要忍住,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再早一点睡明天状态一好,不会的也有灵感了。”对于他的监督和批评可以放在平时或考后。在考前,“强调积极”是硬道理。
毒性:★★★☆
还有一些家长包括老师,在考前容易嘱咐孩子平时的易错点。比如这个孩子平时计算总出错,或者总是不认真审题,那么我们在考前就会进行叮咛。我们说“提醒孩子平时的易错点”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专门去强调,一方面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同时他上了考场后,会不自觉地特别在意你提醒过他的东西,反而会忽略你没嘱咐过他的事情。
说到这里,顺便要提醒各位考生一句:考试之前,一定要“复习做过的,少看没做的”、“复习基础概念的,少看技术较难的”、“全面过,不要重点看”。也就是说,考前一定要把做过的、基础的再看一遍,同时要全面过一遍,不要重点看某一个知识点。
因为从教学实践中观察,考前看什么,孩子考场上就会更多地用到什么。比如语文,10个素材,孩子考前看了5个,他到了考场上就会更倾向于那5个,但是其实可能并不合适。因此,考前与其“片面重点复习”“不如全面迅速过一遍”,真正的重点复习应该放在平时而非临考。这一点需要家长孩子特别注意。
毒性:★★★
我们在考前会嘱咐孩子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笔是不是备齐了。而且家长往往是“突然想起就问了一嘴”,要注意的是,考前切忌“一惊一乍”,所以,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东西没有装,可以默默地自己帮忙检查一遍,也不要“突发式提问”,凭空增加紧张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