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进助学”引领新课堂,青岛61中师生共成长
摘要:李沧区教体局和东北师范大学提升教学品质改进项目——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10月30日和10月31日在青岛61中进行了生物和化学同课异构活动。
青报教育在线讯iqdedu.com 李沧区教体局和东北师范大学提升教学品质改进项目——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10月30日和10月31日在青岛61中进行了生物和化学同课异构活动。近年来,在青岛市名师工作室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双重引领下,青岛61中“和进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年轻老师迅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形成了“和谐、润泽,共进、发展”的校园新气象、新风貌。
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启动
在最近青岛市教育局公布的第二批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中,青岛61中张永梅名师工作室成功入选。10月24日,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正式启动,青岛市教科院副院长孙刚、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好、李沧区教体局副局长孙文洁、青岛61中校长李刚以及工作室顾问、工作室成员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1992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毕业后,张永梅老师就来到61中教学,25年来,张老师的历史课多次参加青岛市、区优质课,其主编的《邮票上的历史故事》校本课程成为山东省课程整合优秀案例,她主导的博物馆专家进校园、学生探寻博物馆“馆校合作”教学新模式成为历史教学的新亮点。张老师说,能成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要得益于学校“和进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开展,在区级名师工作室那会,14名成员就进行集、听、评、议反复的磨课,短短两三年时间,一半以上的成员就在市区一师一优课和微视频说课比赛中取得佳绩。
在启动仪式上,张老师对工作室成员提出 “六个一”行动,即阅读一部书籍,撰写一篇优质文章,参与或主持一项课题研究,组织一次主题活动,打造一堂精品课,开发一门多彩课程。
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需求出发,注重成员们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认识的螺旋形上升式的生命成长与突破,进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张老师说,工作室将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平台搭建、区域联合和同伴合作五种途径实现全体成员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要信守室训,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始终保持不忘初心的那份激情,使学生“学史以明智”的同时,自己成长为智慧教师。高质量完成青岛市教科院和工作室制定的发展目标。
异构也是重构,让教学更优
李沧区教体局和东北师范大学提升教学品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改进项目实施以来,青岛61中的老师先后进行了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化学、物理六门学科的同课异构。在10月31日进行的生物课同课异构上,61中的付珊珊老师和吉大附中的李老师分别上了《真菌》一课。付老师借助菌类实物,引导孩子们先进行自主思考,打开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并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极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李老师在讲课中,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通过老师引、学生思、小组论的方法,最终让孩子们自己梳理出学习要点。
两位老师的课程一结束,东北师范大学和李沧区教体局的专家和老师马上进行了集中评议,听取了两位老师的问题、目标和环节设计思路,并就相关的问题展开评议。专家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说,同课异构已经成为青年老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同课,让自己反思、学他人之所长,再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全面重构,这样的结果就是惯性思维被打破了,新方法、新模式、新理念了解的多了,掌握得多了、运用得多了,对提高教学肯定有帮助。
付珊珊老师说,同课异构的活动在学校内部就经常展开,往往从集备开始就进行小组探讨,再反复的锤炼、磨课,现在自己进步很快,自己也是和进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受益者。
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和进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融入课堂。青岛61中副校长肖红燕说,通过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的全面展开,让和进助学有了着力点,青蓝工程、传帮带的目标和责任更加清晰,课程改革的思路更为具体,全面的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青报教育在线iqdedu.com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