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尖子生都用这些方法学习,开学前一定要教给孩子

2017-08-16 10:48 录取啦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中国的课堂一直被诟病为“填鸭教育”。那填鸭教育该怪谁呢?这个词省略了动作的主语——老师,其实在暗示着是“老师在进行填鸭教育”。但是真的责任都在老师吗?

尽量调动所有感官,让学习历程完整深刻(一)

中国的课堂一直被诟病为“填鸭教育”。那填鸭教育该怪谁呢?

这个词省略了动作的主语——老师,其实在暗示着是“老师在进行填鸭教育”。但是真的责任都在老师吗?

我们人都有一种倾向,就是走捷径,省力气——听课,那就花最小的力气,坐着,听老师怎么讲。

这种学习方式看起来是在认真听,认真学习。但其实是最懒惰的行为。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这样的行为习惯养成之后,成年后哪里会有一个会思考的成年人。

学生看似被动,其实就是在“主动”等待老师的灌输。其实,听课也有听课的学问。早已听懂或没有多少价值的部分,可以不怎么用心听。学生不要全盘接受。只记学习重点和难点,灵活去掉无用信息。抓住要点听课,比全盘都听的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动脑

听绝对不能是“被动的听”,不然一堂40分钟的课,就会变成“满堂灌”,正常人到后面都会昏昏欲睡。集中注意力,避免开小差的最好办法,就是“用脑袋跟着老师走”!

优秀的学生深谙此道,他们在听课时就表现出高于普通孩子的思维能力。直白的来说,就是——高速密集的信息处理运算的能力!

聪明的孩子在听课时,不断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本节课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老师讲课的重点是什么?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我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本的内容吗?今天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我有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吗?

动手

课堂上,我们最常见的动手活动是什么?记笔记!但是很多学生学习很多年都不知道如何做笔记。

坐着听40分钟的课,埋头记40分钟笔记,把老师的讲述和板书一字不落的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课后再熟练地背诵。

这样的学习方式简直就是在做苦力,把自己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然后等待时间流逝,记忆的遗忘曲线发挥作用,全部还给老师。

课堂上,千万要记住,不要全程一字不落地做笔记!!

不然你会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忽略了深入思考老师讲解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在上一条说的”用脑“。

尽量在书上划出老师讲解的重点,把重点词语和解题思维直接写在课本边上。

即使要记笔记,也尽量用简短的话记录。这样你有时可能会失掉一些素材的,但是换来的是思考的空间。现在定义,信息类的材料,无论书本还是网络,都是轻松地找到,不需要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照抄笔记“。

此外,动手的用途绝对不等于记笔记。我们现在的课堂改革,也在让不同形式的动手活动走入课堂。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一种趋势——未来最欠缺的人才是什么?创意人才!

而实践表明,在创意工作领域,用手来思考,是很多创意工作者的习惯,也是推出成功作品的秘诀之一。

世界顶级创意公司IDE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在他的书中《IDEO,设计改变一切》叙述他童年的经历——像其他孩子一样,我通过动手来思考,用实物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是我们用来探索宇宙、释放想象力并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心扉的一个最根本的过程。

什么叫”用手来思考“?

戴维·凯利(David Kelly)将用模型来思考称为“用手来思考”,并将它与由规范引领、由计划推动的抽象思考进行对比。二者都有价值,都有各自的位置,但是在创造新想法并推动其前进的过程中,模型制造要有效得多。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模型,画图等等。制作模型,画图等会浪费时间吗?不会,反而能更快的得到结果。

因为多数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很复杂,多数人是做不到第一次就想出合适想法的。用手来思考,制作模型,往往在对实物的操作中,我们得到了灵感;或者在有了早期模型后,我们不断改进,从而得出更快更好的结果。

想教低龄段孩子学写作文?可以试着让他们从“故事板”开始画起,图片配上文章,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感受都会被激发出来。这也是“用手来思考”的案例之一。

动眼

一堂40分钟课,老师一般都会在黑板板书。板书看什么?大多数学生只见碎片,不见整体。黑板上,就是一个个知识点,看不到更重要的内容——老师全部的板书结构

这是一张非常有效的知识地图,学生需要好好存留,知识点和概念来不及记,没关系,画出这张图,课下或者考前复习就靠观看这张图。

知识地图的好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并不突出,但是一旦到了中后期,当知识的难度提高,密集度提高,学生付出的理解力和达到的整合能力也必须跟着相应的提高时,知识地图的威力就突显出来了。 

复杂的题目没处理好,一定是之前的简单原理没有理解透彻;换个情景就没法完成知识迁移了?那一定在学习的时候就没有注意举一反三,初步拓展。

看着这张地图,脉络自然地呈现出来。那就按照地图来查漏补缺,加强对内容整体的整合。

使用知识地图的最高境界是,自己心中有地图!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可以接纳越来多的知识,并且不断整合进自身的认知世界中。

因此,学生在看到、记下老师的板书结构后,在课下最后自己独立画一遍“知识地图”,会不会,懂没懂,一试便知。

提倡完整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习反馈(二)

学习在课堂开始前就应该发生。

这么说,并不是,要将学习的重担提早加到学生的肩上,挤占他们的周末;也不是让他们早早地去报补习班,将下学期的课程提早修完。

课堂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按照未来的趋势来看,不是用来传递知识的。今天互联网上,我们需要什么知识,什么信息,一搜索,就有全世界最好的专家老师来为我们讲解,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呢?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锁定在课堂的“互动”功能。互动的意思,并不是老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回答。真正的互动,是让碰撞发生,一个学生的旧有经验和新知识,不同学生的内隐知识和认知相互碰撞。就像粒子运动那样,粒子碰撞的速率越大,课堂的活力越高,学生的投入度越高,学习质量越好。

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上新课前,尖子生们注重预习,会将不懂的问题提前写下来,上课专门带着这些问题听课,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转,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如果还没有懂,就要举手提问了。

当然,不能让事先形成的问题成为听课的阻碍。不能说,我只关心我的问题,其他的都是无用信息。课堂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发现新知和新想法的瞬间总是让人像触电般激动的,不要放弃“灵感一刻”!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转,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这点很重要。

课后最常规的活动,是作业环节。这恰恰是“刻意练习”的重要过程。

什么是“刻意练习”。这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练习方式。

一首有点难度的钢琴曲和一首你已经熟悉的钢琴曲,你将后者再谈十遍,进步的空间也不大。你逃避了更困难也更能带来提升的部分;一篇错误百出的抄写文章,多抄几遍,错误就重复了几遍,就是在“练习错误”。

刻意练习,至少符合以下四点——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对照以上四点进行学习,会让课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要开学了,希望爸爸妈妈们在为孩子准备好新书包,新学具之余,也能让孩子尽早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学习,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成长着想,不白白损耗孩子的精力做无用功。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