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大学应不应该对游人开放?开放利弊几何?

2017-08-15 08:03 大洋网-广州日报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55%的中国父母都有名校情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甚至于有到名校一游的兴致。

带着孩子暑假游,“名校游”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形式。但近日一家四口藏身快递车试图“偷渡”进清华,却引来轩然大波。眼下,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迎来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得不实施限流。试问,大学究竟应不应该向游人开放?开放又利弊几何?

正方

积极探索预约制,北大清华应该开放

时值暑假,不少名校游客云集,北大、清华、武大、厦大等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身的校园成为家长带领小孩前往参观的旅游景点。一些人批评说这破坏了学校宁静、整洁的环境,损害了大学应有的学术氛围,充斥了太多的商业味道,但在我看来,如果能够科学规划、合理引导的话,这不仅不会干扰大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能让更多心向往之的青少年提前感受自己的梦想校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国外一些名校同样也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比如美国的哈佛、耶鲁和英国的牛津、剑桥等。一般来说,这些大学都会规定相应的游览线路,并有专人导览。比如剑桥大学,会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撑船,带领游人沿着剑河缓缓游览。微风拂面,低声吟诵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聆听学生导游讲解剑桥的各种传奇故事,让人特别有一种希望此生重来,进入剑桥求学的感慨和冲动。

校园游同时还是许多国外大学吸引优质生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美国,一年四季都会有成群结队的高中生走访大学,这类活动有些是由大学安排,有的则由高中组织,各个大学都设有专门的接待机构,带领学生游览本校最具特色的建筑和设施,旁听知名教授的课程,走进最顶尖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不遗余力地向优秀学生“推销”自己的学校。

在我看来,大学其实是一所生机盎然的“博物馆”,只不过展出的不是一件件的展品,而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大学精神。国外的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是这样,我们的北大、清华、复旦、中大等也同样如此。对于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我们的大学不仅不应拒之门外,而更应该将他们迎进门来,用自己的热情、人文、知识来影响、引领他们,让他们在了解大学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

面对诸多的游览者,也需要我们的大学做好科学的设计,安排好每一个游客的接待,如实行预约制度、划定游览路线、培训学生导游、推出纪念衫纪念品等文创产品、对有特殊要求的中学生团队进行专门组织等等。如此一来,校园游既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不破坏学校的美丽环境,又能让所有客人收获满满、尽兴而归,还能让学生、学校增加一定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实际上,在国内的大学中,武大、厦大等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效果也不错,只是在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上能再进一步就更好了。我相信,当所有的大学组织起有序的校园游,当我们的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能更容易、更有效地走进大学这座特殊的“博物馆”时,大学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将能发挥得更多、更好。

反方

大学是教学之地,不是游人的景点

大学应不应该对游人开放?很多人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举双手赞成,理念上也必称“清华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凭什么不能开放呢”。但是,有没有人站在校方的角度想一想,有没有站在学生和老师的角度想一想呢?

我有个厦门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毕业的朋友,就深受校园开放之苦。厦门大学号称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去厦门旅游也基本上非去厦大不可。但是,这位朋友却为此而深受困扰——“一到双休日,学生在食堂连吃饭的座位都没有,全被游客给占了。”原来,厦大跟很多大学一样,允许校外人员“搭伙”,只要买张饭卡即可。更别说静下心来看书了,因为窗外随时都有导游大呼小叫的声音:“××市的朋友往这边走”,还有各种方言喧哗、小孩打闹。而厦大引以为傲的沙滩,也基本上是人山人海,想要跟师妹约个会或者海边散个步,一点闲情逸致都没了。大学向游人开放,这位朋友是坚决反对的。

很多事情,理念上是对的,但还是要看实际上是否执行得下来,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学开放,在实践中证明确实会给正常教学带来很多问题。一方面,大学向游人开放,会给大学增加物质和精力上的成本。的确,不守规矩的游客是少数。但就是为了这少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恐怕就得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比如本来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校园正常秩序上的清华北大保安们,恐怕在暑假期间的第一要务成了维持好校外游人的排队秩序,甚至还得与混进快递车里的个别不自觉游客斗智斗勇。此消彼长,本职工作就被分散了精力。另一方面,从理念上讲,清华北大当然是全国人民的清华北大,但全国人民是指望清华北大成为5A风景区呢,还是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孩子们最向往的顶尖学府呢?这一点要区分清楚,不能用一句似是而非的漂亮口号泛泛而谈。游人游玩的兴致与师生的教学科研,到底谁轻谁重,这个问题恐怕不难回答。游人不进清华北大,照样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玩,但是师生们在学校里被游人打扰了,能逃到哪里去搞科研、写论文呢?

一些大学确实有开放的价值,其景致也许不比一些景点差。但价值也分高下,功能更要区分轻重。为了师生们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学习,游人们克制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理所当然。虽然很多旅游者不是学生,但只要将心比心,想象一下你平常工作的单位、生活的小区,也变成了一个门户大开的地方,谁都可以任意进出、旅行团也畅行无阻,你自己会作何感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游三种境界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55%的中国父母都有名校情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甚至于有到名校一游的兴致。

王国维先生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名校游,也有此三种境界。

其一,是看风景。花几个小时排队进入校园,走马观花,眼中只见未名湖畔的湖光塔影、水木清华的荷塘月色、珞珈山的落“樱”缤纷……这种游法,大学校园跟街心公园、名人故居没什么差别,这样的景色比比皆是,完全用不着这么辛苦排队等候。

其二,是看景又看人。大学校园内确实环境优美,除去自然景色不说,许多建筑也很有特色,清华的图书馆分三期建成,历时75年,每一期都由名师设计;四川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标志性建筑“红楼”由梁思成设计,中西合璧,造型大方典雅。更重要的是,校园中的学生们朝气蓬勃,自信满满,勤奋求学的样子,会不自觉地感染到你,让你重温校园生活的美好与活力。

其三,看内涵。如果说看景看人都是看外在,校园游的第三重境界就是细心体味名校的内在美。名校之美在人文之美。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许多追求学术上的真理、自由,有着独立、包容、批判、创新精神的大师,是名校最强大的精神支撑。名校之美在精神之美,始终践行大学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学子,是名校精神的集中体现。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名校学生光环闪闪的背后,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努力。那些校园里背着书包行色匆匆的人流,那些假期里仍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身影也丰富了名校的精神内涵。比你优秀的人都这么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不过,如果游名校能游到这个境界,其实未必真的要浪费时间亲临现场了,你需要做的,是努力成为名校的一员。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