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北京将从2018年起实施新中考方案,今年9月正式加入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行列。其实,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迎接新中考改革的挑战,首师大附中早已经做了6年多的准备 。
“做不浮躁、不盲从、不功利的教育,做负责任的教育,才能取得分数与素质的双赢。”这是首师大附中沈杰校长与全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因为有这样的追求,在2015、2016两年中考中,在“博识课”两年间占去240学时的情况下,首师大附中学生连续两年中考总平均分在海淀区名列前茅。
因为有这样的追求,在2016年学科竞赛中,首师大附中学生获全国初赛一、二等奖共计72人,且五大学科均有学生获一等奖;学生进入全国决赛共8人,其中2人获得金牌,6人获得银牌,1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学校的奖牌总数和进入集训队人数均位居北京市前列。
不仅如此,首师大附中已连续两年有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被北大签约一本线录取。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问,“这首师大附中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别急,答案即将揭晓。
应对新中考,学校已准备了6年多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北京将从2018年起实施新中考方案,今年9月正式加入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行列。其实,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迎接新中考改革的挑战,首师大附中早已经做了6年多的准备 。
沈杰校长认为,首师大附中的改革并不是新中高考倒逼的产物,而是以人为本、面向学生未来的教育。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和学生未来的教育,才会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她说,教育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要考虑教育改革风险的控制,要办为每个孩子负责任的教育。因此,首师大附中的改革很谨慎,其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分三阶段向前推进,全部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6年多的时间里,学校的每一次改革都在稳中求进,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和现实的考验,目前越来越趋于成熟,同时也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一表看懂学校6年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之路:
“四三二一”模式综合改革教育教学
“四三二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首师大附中近年来改进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改革内容涉及课程设置、管理体制、育人模式、运行机制多个方面,是首师大附中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据沈杰校长介绍,“四”是指四修课程体系,“三”是指三维管理体制,“二”是指两项育人原则,“一”是指“让每一位学生都成德达才”的一个核心目标。
“四修课程体系”包括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将“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相统一,达到“通修”夯实学科基础、“选修”激发学生志趣、“精修”促进专业发展、“研修”形成自主能力的目的。
“三维管理体制”包括学长学部制、固定班级制、分层走班制。实行学长学部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设立四个学部——创新学部、理工学部、人文学部、国际学部,采取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方式,将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学科专长的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培养学生的自主研修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学长的传帮带作用。
据了解,学部中仍然有行政班,保留了固定班级。沈杰校长说,这样的安排,一是要给学生一张安静的课桌,二是老师对未成年学生能进行精准的指导和悉心的关爱,同时同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三是在追求个性的时代,也不要丢失团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基础通修部分通过双向选择在学部制内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每个学部主要学科供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层级的课程,但难度差异不大的学科仍按固定班级授课。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学校的兴趣选修、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完全是打破学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决定的跑班教学。
分层走班教学是基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更好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课程,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同时也能更好地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两项基本原则”是尊重个性差异和注重因材施教。首师大附中的教育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努力追求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育应做到在起点时有教无类,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得其所的发展。
“一个核心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在首师大附中都能够成德达才。改革也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通过量身订制的学习计划,灵动的个人课表和专属导师的悉心指导,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点,都能在附中快乐地自主发展。
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师大附中的管理模式立足国情、校情,将班级管理与导师引领有机结合。
沈杰校长解释说,学生在中学阶段,希望得到教师的密切关注与及时指导。在分层走班制背景下,班主任对班级情况掌控程度的弱化是学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补充,学校实行了全员育人“双导师制”,全体教师参与,面向每一个学生。
在“双导师制”中,班主任和导师工作各有分工。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侧重于开展班级管理教育工作,导师作为学生个体的指导者,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入手,侧重于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围绕思想、学习、生活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指导。
首师大附中的特色德育课程,也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二·九”远足纪念活动,是学校的一项传统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至今已坚持了30年。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铭记历史、学习知识、磨炼意志,也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推动德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在不断践行“环境育人”的理念,打造精致馨雅的书香校园。学校不断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区域限制,将校园各个角落都布局了阅读空间,学生无需任何借阅手续就可以方便地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统筹规划,图书馆在办公楼、综合楼、宿舍楼以及教学楼每个楼层特别设置了多处开放的阅读书架。书香校园的建设在方便阅读的同时,也在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力求做到处处有书香、点点能育人。
创新活动变得触手可及
“创新”首师大附中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并非少数人独有。沈杰校长表示,教育的创新从来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而创新。
2015年,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提出,学校率先开始了创客教育的探索,于2016年初建成了青牛创客空间,为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力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积极开发创客课程让学生的的创新活动变得触手可及。
青牛创客空间配备了先进实用的硬件设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的环境,在帮助学生实现创意的同时,让学生见识和体验到一些基本的加工技术,并由此延伸,对当前的新科技相关领域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有力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对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我们通过项目式教学,从结构设计、工艺加工、智能控制、人文艺术等几大方向入手,在校内专兼职老师和外请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开设了《3D设计》《雕刻与精密加工》《开源硬件》《APP开发》等二十余门适应新科技发展的课程,帮助指导学生分类分层向高水平发展。
在国家新课程计划对中小学开展实践课程提出明确要求之前,首师大附中就已经超前做出了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积极探索。
学校的博识课,取“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之意,从2001年开始,已开展16年,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校本课程。博识课以“社会”为课堂,每周利用半天时间,不断把学生带出校园、专家请进校园,通过参观访问、专家讲座、交流探讨、实践操作、论文撰写等环节,让博识课逐步实现了主题系列化、课程常态化、指导专业化、学生自主化,形成了成熟的课程操作规范以及效果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眼界不断开阔,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博识课的成熟,首师大附中又与中科院合作,正式启动了高中社会实践课程,这也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根据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需要,学校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为学生选定了不同的考察方向,在全国范围选定了10余个活动地区,让学生深入科研院所,真实参与科研活动,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空间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开放,也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