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洼里村人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通过高考这一重要的国家人才筛选制度,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
在山东省泰安市化马湾乡,有个洼里村,东临淘河,西望泰山,南依徂徕山,村里人世世代代靠种植为生。就是这么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却是个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以来,这个尊彭杨、彭臣为始祖的彭姓主村,先后走出了50多位大学生,1位教委主任、4位校长、16位教师、6位博士、9位硕士。
远眺“状元村”。 闪电新闻 图
1977年,恢复高考的春风沐浴着洼里村,彭锡芦和彭锡波双响炮,考上当年足以改变命运的中专。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彭树银以老泰安县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洼里村第一位清华大学生彭树银从这里走出去。
如今,彭树银的老宅子还在,家人早已经搬走。就是从在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出了洼里村第一位高考状元。
受到彭树银的影响,洼里村的孩子们奋发图强。仅有320户人家的洼里村,先后出了50多名大学生。
多年来,洼里村逐渐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人才辈出。随着彭文彬、彭淑贞、彭英华、彭淑庆、彭乐钦等考上博士,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大学生。
如今的洼里村已经很少见到年轻人,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一个家族培养出几个大学生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洼里村自古以来就讲究尊师重道,洼里村被誉为“状元村”,与每一届教师接力棒式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
老校长彭锡斗至今仍保留着历届毕业生的照片。
彭锡斗说,洼里村之所以出人才,第一是村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第二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家长和学生;第三就是村里有一个好的村风,好的学风,促使孩子们奋发图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当这些“老私塾”在村子里看到小孩子,他们都会谆谆教诲,希望孩子们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因为资源贫乏,洼里村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条件不好。因此,洼里村人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通过高考这一重要的国家人才筛选制度,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