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热点

“诡异的光”引热议 语文阅读有标准答案吗

字号: 2017-06-14 15: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梦媛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高考语文阅读题究竟在考查考生哪些能力?语文阅读题目是否应有标准答案呢?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但舆论中的高考话题并未退热。日前,浙江高考语文题中,一篇现代文阅读持续引发网友热议,该文作者一句“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更被媒体称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

那么,高考语文阅读题究竟在考查考生哪些能力?语文阅读题目是否应有标准答案呢?

截图来自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原作者巩高峰的微博。

截图来自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原作者巩高峰的微博。

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

——语文阅读题争议并非个例

6月7日下午,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浙江卷的一道阅读理解题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据了解,今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的写作背景置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该文最大的关注点在于,作者在文末描述称,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其中一道题目,正是要求考生评析这个结尾。

考试结束后,巩高峰在微博中表示“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并发表一篇题为《转发那么多锦鲤却败给一条草鱼,我把29万浙江高考生逼疯了……》的文章,后被外界理解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

事实上,从历年高考试题产生的舆论影响来看,有关语文阅读题目的争议并非个例。

据媒体报道,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选取了林天宏所写的《朱启钤:“ 被抹掉的奠基人”》,原作者最为纠结的是,题目让考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的原因,林天宏对媒体透露,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他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

对于这些争议,有网友疑惑,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命题思路是否应顺从原作者的本意?考生的个体思维能否得到真正的发挥?高考余温未散,关于语文试题的评判问题再次备受关注。

资料图:浙江考生参加高考。潘侃俊 摄

资料图:浙江考生参加高考。潘侃俊 摄

“诡异”的试题超纲了吗?

——语文教师:没有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

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的巩高峰,近日对媒体讲述了他的写作意图。他透露,《一种美味》的主题是描写苦难,用的是反讽的方式,结尾突然逆转,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一层是鱼的美味本身,另一层是通过这种鱼未入锅的结局,揭示一种在浅层次“美味”之外的思考。

巩高峰表示,这样的结尾是一种“欧·亨利式”的结尾,带来一种魔幻色彩。

那么,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超出了高考的考试范围呢?

浙江宁波柴桥中学语文组组长余永刚对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分析,“从考题设计来看,并没有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他解释说,“比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必修教材里出现过,一般学生都能想得到;再如,魔幻色彩在选修教材中也有涉及,不过,这个考点有一定难度。”

余永刚认为,小说取材于过去物质匮乏年代,对在2000年前后出生的考生来说相对陌生,这种距离感无疑增加了阅读难度。

巩高峰也对媒体表达出类似观点,他表示,现在参加高考的这一批年轻人,缺乏这种生活经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冲突点就在这里。

那么,按照国家规定,高考语文试题主要在考查学生哪些能力呢?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在考试内容中。

《考试大纲》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要求,要求考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语文阅读题有标准答案吗?

——语文教师:既然是考试选拔,就一定有标准

既然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那么,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到底该不该有标准答案呢?

余永刚表示,既然是考试选拔,就一定有标准,但他同时也强调说,“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丰富性和模糊性使得设置标准答案往往会有很大的争议,这就要求答案设计既要规范,又要有弹性,不能用出题人的死框框,套考生的不同理解和思维。”

至于出题时是否需要参考原作者意见,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文系副教授时胜勋认为,对考试命题而言,作者参与命题并无太大必要。

他对中新网记者分析,“因为命题是一个更专业的过程,如果作者参与命题,或许可以保证答案的确定性乃至唯一性,但也有可能忽视了出题人与考生的创造性解答。”

“现代文阅读出现出题人和原作者之间的偏差不可避免,出题人对原作的理解,并上升到选拔考试的角度,至少表明该作品有较好的可阐释空间,并非意味着确定答案。”时胜勋表示,从文学理论角度来看,舆论对原作者的追问,恰恰忽视了文本自身的衍生过程。

“我们所坚持的只是言之成理,并非求得绝对答案。”他说。

语文阅读命题有哪些提升空间?

——专家:语文命题需谨慎 应加强科学性

“相对来说,现实主义的文章更适合做高考题。”湖北武汉一位不愿具名的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告诉中新网记者,“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文章有太多隐喻和个人化的象征,不适合出题,毕竟高考不是考文学家,也不是只招中文系学生。”

时胜勋则认为,未来的语文高考阅读题尽量不要抠字眼,不要从犄角旮旯处出题。

“另外,出题上还是应该有集体性,反复讨论,拿出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时胜勋建议,高考出题还是要慎重些,邀请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把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高考题在命题上应发掘更科学的方式。

他举例说,“例如,国外一些考试的考题会经过试测,然后做分析,对它的科学性做评价,最后才会用它来进行正式的考试。”

Tags:诡异的光 高考语文 高考 教育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