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教育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但由于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家长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我给他选择了另一种教育,他会不会更好?
教育规划是完全的个性化范畴,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的特点迥异。开始反思之前参与的公开演讲和多微信群大规模分享是不是真的有价值,还是在给听众徒增焦虑。
解决个性化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答。半年多,先后有了70多次面谈,还有很多朋友在等待会面。最有趣的是80%的谈话对象是我工作中接触不到的家长群体,孩子3岁的、2岁的、甚至襁褓中的。
教育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但由于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家长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我给他选择了另一种教育,他会不会更好?
1.最短的面谈
全程对话仅15分钟,面谈者表示已经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无需占用更多时间了。
夫妻两个是投资领域的名人,儿子在读一所学区房已经卖到30万/米的名小,家庭教育计划是儿子研究生阶段才选择留学。这个在社会中位于金字塔尖上的家庭,某日惊觉圈子里的朋友不是把子女送到国外就是已经转到国际学校了,发现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已经没法跟别人谈子女培养了,因为大家选择的道路截然不同。
“我儿子成绩特别好,是全年级第一、升旗手、班干部;小学搞快乐教育,相对多数公立学校氛围不错。家庭内部讨论过换学校,孩子自己舍不得小伙伴儿,他的班主任也不同意转学。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给孩子转到国际学校。”
“国际教育追求的是批判性的思维,您要想做国际教育家长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什么道路都范不上证明给别人看,您说是吧。以小朋友的情况看,学习能力很强,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很新。如果只是为了家长的所谓面子而强迫孩子换学习环境,肯定不科学。坚持家庭已有的升学规划是不错的选择,每个孩子的优势方面都不一样,孩子成长忌讳攀比…。”
“您说的跟我们想的一样,不过没有专家来当面肯定,还得焦虑,为了转不转学的事儿,我们两口子一直睡不好觉,您这一说我踏实了,太感谢了。”
国际教育好比公交车,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起点和方向。和传统教育相比,它有条件让每位乘客保持舒适和优雅,但是谁也无法预测旅途中的经历。家庭必须慎重选择,切莫跟风。
2.最长的面谈
全程超过6个小时,包括一起晚餐的时间。来了两个家庭的四位家长。
一家在读公立名牌小学,一家在读著名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读公立的家长觉得学校人太多,老师太严厉,什么都要统一,对学生个体关注严重不够;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家长觉得校方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业太松,爱学不学没人管,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建议两个小伙伴儿都转学到小班制双语学校就解决问题了呢?一个孩子是不是真的可以双母语呢?鱼和熊掌兼得的案例又有多少?
从七十次面谈的实践经验来看,引导习惯人云亦云的成年人去独立思考往往会费力不讨好。“你让我自己考虑,那我找你这专家干吗用?”
个人理解,行家是经验分享者而不能替别人拿主意,尤其是选择教育道路这种将会影响孩子人生轨迹的大问题。他们只看到了各自教育系统的问题,而没有看到优势的部分。 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并没有高下之分,所谓一个在培养人一个是培养奴才的偏激论调,是我坚决反对的。
家长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先搞清楚什么叫“最好的教育”更重要。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即是最好的教育。当然,只给别人信息和案例,而不去影响别人的决策,难了...
3.行家插不上话的面谈
年轻夫妇,从初中到博士都在海外完成的,对于教育有着完整的自有理论体系。条理分明的介绍了自己家庭对于两个孩子的长期培养计划。3岁开始教西班牙语,5岁学编程,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哪里,澳洲的教育缺陷是什么,美式教育的不足有哪些。
“我们不期待学校太多,但需要更多的家庭培养空间,孩子需要最大的自由”。夫妻两个想法不同之时还伴有阶段性的精彩辩论,我多数时间只是旁听和提问。
总之,以你们家的知识水平和经济能力,应该创办homeschool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北京几家华德福学校和民办双语学校都是从homeschool演化而来的,初衷就源自创办者对子女培养的特殊需求。
任何一所学校相对家庭来说都是强势的一方,国际学校尽管以尊重个体为前提,也依旧是讲规矩的地方,对于礼仪和自我约束力的严格要求远超传统学校,绝不是很多家长想象中的那种宽松。
追求极致的自由和特殊教育方式,您就在家学习好了,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养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修行,培养孩子过于技术化了,可能会失去很多乐趣。当下的社会不缺优秀的父母,希望正常的父母也能更多一些...
4.夫妻意见不一致的面谈
70多次会面中,年轻夫妻意见完全一致,坚决选择小众道路的居多。与我这种典型的70后仅仅相差了一代人,教育观念的割裂何以至此也是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梳理的。
当然,意见相左的也并不少。一方主张传统教育的基本功扎实,从小学会适者生存,要读公立名校。一方不希望把孩子刻意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而是看重孩子自身的独特性,害怕社会磨平了孩子的特点,非国际学校不进。
约来的目的就是看看行家到底会挺哪一方?相对来说,倾向传统教育的妈妈居多,倾向国际教育的爸爸为主。当然,我发现很多家长并不了解现在的传统教育。因为教育是这个社会唯一鸿儒大家和贩夫走卒都可以随意批判的话题。很多学龄前的家长对传统教育有着众多误解,认知大多来自网上那些吐槽教育的“深度好文”。
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我们的孩子,他们面临的环境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机器人替代。
那么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将会决定其前途,到底是追求共性的教育适合自己的孩子,还是强调个性的教育适合,得自己去思考。子女教育道路的选择,实际是家长教育价值观的考量。选择国际教育这条非主流的成长道路,切莫叶公好龙,多了解多思考...
没有这些新新家长的热情邀约,我可能永远不会去了解学区房和电脑派位究竟是怎么回事;不会知道南加州的华裔孩子在如何学中文;不会关注赴美生子后的国内求学路;更不会花时间去了解幼儿园阶段的双语教学方法…真诚感谢约我交流的家长朋友们!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