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空巢青年”为什么会成一种被关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单身会在中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孤独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社会该为“空巢青年”提供怎样的支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
中国青年报:怎么理解“空巢青年”这个概念?
彭凯平:“空巢青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巢”空不空是一种心理感受。“空”指的是无、没、虚,甚至是一种挫折感。一个人住在屋子里,如果心怀世界、心念他人,那就不“空”了。
中国青年报:“空巢青年”为什么会成一种被关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这个群体以前没引起关注?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前娇气?
彭凯平:我觉得“空巢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城市化让很多生活在传统社会环境的人独立了。城市化之前,人们在自己的原生态社区生活,那里有你的村庄、你的家族。在大城市里,你就是一个人,一个漂浮的心灵。2012年之后,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口住在城里,这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搞经济建设这么多年,社会的发展变化一定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心理效应。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们现在还的就是过去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的代价——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心理生活,其中之一就是“空巢青年”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当代现象,不是我们的年轻人变懒惰、变娇气了,而是社会更加物质化、工业化、城市化了。
中国青年报:“空巢青年”这种心理现象,是跟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
彭凯平:上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像当代中国这样的繁华似锦的景象,大部分人都向城市涌去。这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就是美国20年代欣欣向荣所造成的空虚、失落、物质利益、享乐和自私精神,这种心理很容易造成现在所说的“空心病”。美国人走的路,我们中国人重走一遍,而且快速走过美国人走了一百多年的路,这种社会心理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研究的,同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中国青年报:“空巢青年”说法脱胎于“空巢老人”。一般认为“空巢老人”是一种被动的“空”。根据你的观察,大城市“空巢青年”被动和自主哪种所占比例高?
彭凯平: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被动的。人类总是被动地顺应时代发展。从个体角度来讲,当然也有主动的选择,你可以不参与这个时代的浪潮,也可以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但这个很难。我个人觉得,无论是青年的“空巢”还是老人的“空巢”都是时代变化的产物,被动的成分挺大。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单身会在中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是不是也是“空巢青年”受到关注的一个原因?
彭凯平:任何关系都可以是我们的心灵支柱:你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在路上遇到的一个熟人。单身造成的孤独感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烙印——我们一直强调正统、正轨、排他的男女关系,必须是情侣或夫妻。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有正常的异性交往,要坦诚面对人与人之间心灵情感的需求、工作的需求。我们可以有异性朋友,不一定非得以结婚或性为目的,可以是以情感需求为目的。我们要有亲密的朋友关系,闺蜜、战友、兄弟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慰藉。“空巢”问题不是因为大龄单身青年多,而是他们没有学会正常社会交往的技巧。
中国青年报:“空巢青年”群体,常陷入自由和孤独相互较量的矛盾之中。你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彭凯平:我们还是要提倡道法自然,对单身的孤独要有自然之心。有些人欣赏一个人生活,欣赏自由,欣赏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他不着急拥有固定的关系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但是也有人有强烈的情感需求,需要陪伴。后一类人才会有孤独和自由的心理较量。我觉得不要刻板地把“空巢”或单身分成好还是不好,要根据个人状况、现实条件,以及心理、生理的特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中国青年报:孤独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
彭凯平: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诊断有一些标准。它有程度的不同,严重的孤独感才是心理问题。孤独也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孤独是一种心灵的空虚、失落和挫折感。一个人和很多人在一起也可能很孤独。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跟别人在一起,也习惯跟别人在一起,这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人类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我们跟别人在一起容易活下来。人类遗传基因里就有社交性,所以很多年轻人在没有社会联系、没有朋友的情况会产生孤独感。
事实上,孤独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保护机制。每当你产生孤独感,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事情来排解,说明应该关注你的社会关系、社会情感和社会网络联系。这时候你应该主动找人聊天,做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事,寻求一种社会联络感,或者利用孤独的时间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孤独感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让我们做更多积极的事情。孤独不是一个标志,也不是一个诊断,更不是一个结局。千万不要以为我孤独了,我就完蛋了。孤独是让我们做一些事情的开端,让我们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中国青年报:社会应该为“空巢青年”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彭凯平:一定要普及心理学知识,因为心理学知识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关自己的情感波动、生活变化、心理调整的策略和方法,教育部应该把心理学变为大学必修课。社会要创造平台和机会,让年轻人找到朋友,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另外,企业、组织应坚决把增强人的幸福感、快乐感、社会沟通交往当成职责,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业绩成绩——这些要求容易让我们变成机器。人们一旦产生机器的想法,就活得不开心了,会变得孤独、空虚、失落。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