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 教师培训

新中高考方案打破传统教学,教师需要“望闻问切”

字号: 2017-03-31 10:44 来源:搜狐教育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专家指出,在新中高考的背景下,突破原有的教学习惯,根据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消费偏好提供个性化支持的诊断型教师,正逐渐成为一种刚需。

专家指出,在新中高考的背景下,突破原有的教学习惯,根据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消费偏好”提供个性化支持的“诊断型”教师,正逐渐成为一种刚需”。

望问切问,把脉新教改下的“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是分主科、副科的,主科是考试科目,每个老师要善于把主科的学科内容在学生身上加工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够在各级各类考试评价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在北京新中高考方案中,不再规定考试科目,而是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作战主攻”方向不是唯一的了。

中考新增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等学科的考试内容;对中考科目各科的分值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则注重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通过考试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

对于新中考改革方案,京城校长、教师们普遍认为,以考试引导教学,将以往更多地关注试卷的难度、题型,转移到密切关注教学的导向和教学的实际需要。

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刘艳辉老师认为,初中阶段就是学生厚积的阶段,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积累。初中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宽”一些,宽的关键是增强初中教育的拓展性。

从考宽、教宽、学宽三个方面综合施策,用考宽撬动教宽,用教宽引导学宽,引导初中学生多读、多看、多实践,重视积累,拓宽视野,广泛涉猎,自由交流和表达,重视学生的真实真心,本色自然,为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四中顺义分校马山老师认为,中考新政具有这样的导向,引导教师回归学科本质开展教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主体是学生,学生有着许多天然的需求,诸如探求未知的需求、体验成功的需求、合作交往的需求等等。

而物理教学的根本之道在于,让教学回归本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内化、升华,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获得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比如,学生学习物理,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认知活动学会的。”马山表示,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努力提高某一学科的分数,而是在完成课程标准达成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喜欢或不喜欢这一学科的学生,然后服务于学生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寻医问药,大数据助力学科诊断

在传统的班级里,教师对学生的课业帮助受到工作时间、学生人数、课堂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中,老师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单独指导。

在这种条件下,很多不敢主动向任课老师提问的学生容易被教师忽略。因此,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往往只能通过考试成绩不佳这个结果反映出来。

于是,“双师服务”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双师服务’相当于给孩子量身定制了一位或多位‘私人家教’,孩子的短板和老师擅长的学科和方向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契合。”一位通州的家长在社交平台上为“双师服务”点赞。

据了解,在“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筛选”和“搜索”功能来选择教师,系统也会根据学生需要推荐适合的教师和“双师微课”。

“‘双师服务’在学生端做了精细化的诊断,比如学生哪个学科以及哪部分知识掌握不足,精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端对擅长的内容做精细化的分类,然后依据对学生的诊断匹配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推荐相应的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教育。”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教师在线的支持服务,不是简单的“名师”服务,要对老师的能力结构做细致划分,萃取出每一个老师的教育服务优质属性,资源属性划分的越细,在线的服务越精准,学生的可选择性越丰富。

时方妙用,精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边界越来越趋于模糊,学科的边界也越来越趋于模糊。语文和数学在同一节课上进行教授,物理和美术也出现在同一道考试题中……育人方式和考试制度的变化倒逼老师课程教学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

专家建议,边界的突破呼唤着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性,老师们要基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备课。

北京四中正高级教师、地理特级教师李京燕就是这方面的“个中好手”,她认为,无论教材知识多么丰富、繁杂,只要“教什么”的主导思想清楚,千变万化的知识只是承载思想的载体,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只要经历了核心思想的思维训练,就拥有了从地理视角应对未来世界的本领。

比如,在讲区域综合治理的时候,李京燕会让学生们自己挑选一个区域,然后一一把要素叠加上去,经纬度、海陆位置、圈层、地形、地貌、气候、人类活动……

这种授课方式特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尤其是一些平时喜欢玩电脑游戏的男生,他们会有一种玩“模拟城市”的感觉,仿佛每个区域都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比玩游戏更有成就感。

“在这种‘玩儿’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掌握一套解构区域、重建区域的方法。”学生韩骁说,“我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热衷,乐此不疲,以至于每天晚自习一到天气预报时间就利用那短短的几分钟考验自己分析区域的能力。即便到两年后的今天,这套思维程序都是我在碰到地图时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表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当然让学习真实发生并不意味着所有学习内容都必须要探究、发现,不能有“背诵”等记忆性的学习,其实打牢学生的基础,理解与记忆仍然是必要的方式。

学科融合考验教师加工力

汤丰林(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向度之一是学科的跨界与融合,知识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更加强调综合。但我们需要明确,学科跨界不等于消除学科边界,更不意味着知识的模糊。

教师一方面要将学科核心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需要,将经过教师自己加工的,具有创新性的“跨界”知识传递给学生。

 借用大数据读懂学生

卢立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读懂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业诊断。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察言观色、师生互动诊断学情,课后通过批改作业和评判试卷,或通过与学生对话,实现对学情的诊断,而且这种诊断是教师工作中的高频事件。

当在线教育普及,使得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大量数据被网络教学系统记录下来,形成了教育大数据,这些数据更加真实、科学。通过这些数据,老师就可随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某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数据分析表明其在学习中出现主观或客观的问题时,老师就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教学督导或辅导行动。在线教学中合理利用教育大数据,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大提升了在线教学的质量。

精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张敏霞(首都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学习分析大数据就像显微镜一样让我们观测到课堂教学的短板,弥补以往单纯依靠教学经验做判断的不足,能精准提升并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Tags:中高考改革 教师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