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
摘要:“这么多年来,应试问题仍然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生的负担过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从根本上、从课程教材角度去破解,首先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
21日,教育部举办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在记者答问环节,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围绕“修订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考量”“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申继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明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此次修订把落实核心素养作为关键抓手,从根本上保证课程修订方向,保证育人方向。
他表示,“这么多年来,应试问题仍然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生的负担过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从根本上、从课程教材角度去破解,首先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
如何做到“眼中有人”,就要给老师提供学生的“画像”。“我们希望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什么样,核心素养就描绘了这样一个画像。每门课程各自的育人功能不同,共同完成这个“画像”。各门课程都要思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申继亮强调:“这次修订就是要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
围绕“义务教育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考量”,申继亮表示,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为了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必须大中小一体化考虑和设计。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门技能,更需要能够不断探究、不断质疑、独立思考等品质和意识。对中小学来讲,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又是什么?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究‘理’的习惯,就是要不断去思考为什么。”
“大中小一体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各个学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是打基础,主要还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培养。”
申继亮表示,在此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不是给孩子简单的贴标签。“义务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和激发他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