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教育部“强师计划”出炉,要崇尚“提升能力”而非仅“提升学历”

2022-04-17 15:13 光明社教育家

摘要:我国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有必要顺应时代变化,提高层次规格,但教师的招聘和培养、使用,要聚焦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教学表现。

日前,教育部公布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和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改革,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计划等,深化本硕一体化设计,提升教师培养层次规格,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

据统计,2020年,全国初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为4.0%,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为11.5%,这与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不相匹配。因此,提升教师培养层次规格,势在必行。但推进此项工作,需要避免助长教师招聘、使用、管理、评价的“唯学历论”问题。要聚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重视在教学岗位上做出贡献。

近年来,名校硕士、博士应聘中小学教师,已非新闻。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增多,到中小学任教,是部分硕士、博士的就业选择之一。二是随着教师待遇的逐渐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增加。但是,对于这一现象,也有不少人士担心,教育部门、学校按学历标准招聘新教师,把高学历与高能力简单地划上等号,这会加剧学历高消费,甚至引导在职教师追求提高学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以此扩大职业发展空间,而不是在岗位上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将是大势所趋。我国正在修订《教师法》,教育部公布的《教师法》修订草案,就把提高教师的准入学历门槛作为重要内容,如把中小学教师的准入学历门槛拟提高到本科学历。但提高准入学历门槛与教师管理、培养中的“唯学历”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唯学历”是把学历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忽视更重要的能力和素质。如两名求职者,一个有名校的博士学历,一个只是普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招聘时用人单位根据学历高低将本科毕业生的简历扔在一边,这就是“唯学历”。学校在招聘、使用教师中“唯学历”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政府部门用高学历教师比例指标评价一地、一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育部门、学校为提高招聘效率,就按学历标准筛选;家长和社会舆论片面认为名校毕业生就会是“名师”,能培养更多学生进名校;等等。

我国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有必要顺应时代变化,提高层次规格,但教师的招聘和培养、使用,要聚焦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教学表现,这对于推进硕士层次的师范教育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提高教师培养层次规格,不是满足高学历需求,而应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求,否则,有的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在发展研究生教育时,就会更重视规模发展,而忽视质量保障。

《计划》提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在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方面对师范院校的引导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推动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强调师范教育的质量导向。

名校高学历毕业生,不等于就是“名师”。一名教师要成长为“名师”,需要在教师岗位上经历磨练、持续提升能力。《计划》提出,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支持在职教师学习深造,提升学历。可以预见,随着《计划》的推进,会有更多本科学历的在职教师选择读研,如果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那这种读研,与“教书育人”对教师的能力需求并不一致,将很难起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效果。因此,必须以提升教学能力为导向,来引导教师规划自身的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

作者 |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