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全面超越!在教育中,女性越来越强!

2022-03-08 10:54 中国教育在线

摘要: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引发关注和热议。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引发关注和热议。

报告中指出,《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提供资助,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得到有力保障。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比2010年提高27.9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674.2万人和450.6万人,占比分别为51.0%和58.0%,分别比2010年提高0.1个和4.9个百分点。

女生读研比例稳步上升

其实,近年来,女生读研比例一直稳步上升。据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1999年,全国招收女性硕士研究生2.6万人,在硕士总招生人数中占比36.5%。2009年起,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开始超过男性。2019年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占比55.1%。

研究生女性占比快速增长,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给了女性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的一些优势,如自控能力强,比较认真仔细等,都容易让她们在各级考试中胜出。不仅仅是在研究生考试中,中高考中,女性的优势与占比也在明显放大。

与此相关,在公务员等相关考试中,也明显呈现了女性占比增高的趋势,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此外,根据往年报告数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女性读研产生一定影响。以全国各省份2018年研究生在读情况为例,中西部省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大都在55%左右,其中宁夏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高,为63.48%,青海、新疆、内蒙古的比例也高达60%左右,吉林、山西和贵州三省的比例均在56%以上;

而大多东部沿海省份或发达城市在校女研究生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安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低,为42.79%,江苏和湖北的比例也在45%左右,而北京、上海的比例也在46%-49%之间。

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女性就业观念更为自由,不局限于稳定的就业方向,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相反。

另外,女性占比与当地高校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例如:安徽、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在校研究生女性占比仅为42.79%和47.99%,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理工类院校集中在这两个省份有关。

一线城市职场女性学历反超

不止是升学,在就业中,职场女性的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学历情况也正在逐渐反超男性。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结果显示,2020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为6779.4万人,比2010年增加1917.9万人,增长39.5%。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实现《纲要》“保持在40%以上”的目标。

报告指出,《纲要》实施以来,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妇女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女性就业人数稳步增长。

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在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中,中层女性领导占比已开始反超男性。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女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已经达到55.9%,男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占比仅46.7%。这也反映出过去一年女性通过自身实力证明价值的成果,但高层位置上仍略逊于男性,但差距已经不再悬殊。

女性科技力量愈受重视

2021年7月,科技部、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巾帼科技力量越来越受各方关注和重视。

《措施》提到,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但随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而在2021年公布的两院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女性科学家仅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中,女性科学家仅6人。直接印证了《措施》中所提的“剪刀差”现象。

这种情况非我国独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月发布的科学报告中指出,尽管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人数有所增加,但增速仍然缓慢:全世界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仅33%,只有4%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发给了女性。

针对女性科技人才相对紧缺的现状,更好发挥女性科技人才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

加大对女性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逐步扩大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规模,鼓励社会力量设立面向女科学家的科技奖项。

建立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执行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资助政策。

“改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困境需要社会观念的改变,一旦对女性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女性会自动地发光发热。”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仍面临挑战

当代女性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唤起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但我们也要看到,与之成正比的,是女性为此付出的努力。毕竟对很多女性而言,平衡家庭与工作,是她们一生的课题。

职场不存在绝对公平,但男女职场人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呈现差异化。性别、婚育计划等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性职场价值。

《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5.8%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这个数字是男性职场人的二倍多。29.6%的女性曾在求职时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限制,18.2%的女性因照顾家庭被迫放弃事业发展。7.7%的女性曾遭遇职场性骚扰,在婚育阶段被调岗降薪、未享受假期的女性分别占7.8%、4.1%。

高等教育的经历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能量,使她们的独立自主性也愈发明显。我们在为中国女性点赞的同时,也应看到如何为她们创造更公平的环境、提供更多的保障。伴随三孩政策的放开,职业女性面临的“平等职场”探索也始终在路上。

教育对女性意味着什么?

从教育到就业,更高的知识水平为女性带来了更多的人生自信,在医疗卫生、科技攻关、脱贫攻坚等等领域,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展现着女性的力量。

清华大学的颜宁从2007年起就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截至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位研究生及博士后们,其中有一半是女生。她说,她的实验室出来的女孩子们都是自立自强的努力着。

一路从中专到考取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的郭蔚,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信条,从一名护士到北京某律所合伙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曾辜负自己的人生。

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1994年出生的北大学子、海军陆战队退伍“老兵”宋玺活出了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的精彩。

女性,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能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为女性喝彩!

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两性入学差距,女性受教育比重呈现历史新高,但是学校教育中性别话语体系欠缺、家庭教育过程不平等、社会中性别刻板印象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落实不是简单地实现两性受教育者数量的均等,而要看教育结果的呈现及实践过程中两性的机会和资源是否均等。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妇女与教育领域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化妇女发展环境的体现,是历史交汇期推动性别平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