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两会代表委员为“双减”下“减轻教师负担”发声!

2022-03-02 18:13 中国教师报

摘要: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教师减负”这一话题发声,带来了关于“双减”工作推进的新思考。

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教师减负”这一话题发声,带来了关于“双减”工作推进的新思考。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教育依旧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门领域。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政策落地半年多来,如何推进“双减”的同时推进教师减负一直是教育领域火热的话题。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教师减负”这一话题发声,带来了关于“双减”工作推进的新思考。

民进中央:“双减”背景下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并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双减”政策下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有:

一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幅增加,专业发展受到影响。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达10—11个小时以上,较“双减”政策前明显延长;“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工作责任大、节奏快、任务重,教师普遍反映精神压力较大;繁重的工作负担使得教师开展教科研等活动的时间被大幅压缩,专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均面临很大压力,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

二是教师面临综合能力提升的迫切要求。“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教学能力,组织互助共学,开展分层指导;动态调节作业总量,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设各类兴趣课程;“双减”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倾向,教师要具备多元评价的能力,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掌握评价内容、标准、方式方法,制定科学评价方案,在教学中实施综合且个性化的发展评价;进一步提升家校共育指导的能力,对家长开展适宜指导,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作为“双减”政策实施主体的教师,一直未有相关的激励与保障政策出台。有一些地区也未严格执行“双减”政策中对教师权益的保护规定。

为此,建议:

采取综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一是盘活编内外教师资源,加强优质师资供给。“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师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建议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统筹机制,对市域内教师编制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和统筹调剂,确保各学校师资增减基本与生源增减同步。创新中小学教师用人机制,合法规范地使用劳动用工、劳务派遣、劳务用工、人事代理等编外用人方式,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扩大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师交流轮岗,解决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扩大课后服务供给。系统筹划、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托管服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引进校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充分利用社会特别是社区的公益性资源,创新课后服务提供方式。聘请部分退休教师及有一定专长的家长、社会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

三是合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优化教学评比考核和督查检查安排。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各地各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了解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的诉求和心声得到有效反映,以及时掌握教师心理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针对个别家长的不当言行,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做教师的坚强后盾。 

四是综合运用经济和管理措施,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各地制定配套举措,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学校根据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和表现,向其发放补偿性和激励性的加班补助。对课后服务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探索优先晋升职称和评优评先。学校根据发展实际积极创新保障措施,提升服务效能,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五是综合施策,精准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教师在“双减”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准确了解并提供有效的培训支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开展常态化交流学习,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

各地、各学校将“双减”上升到政治站位的层面,作为“1号工程”来贯彻落实,得到多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但也给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发展甚至队伍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教师编制。“双减”之后,如果老师工作时间延长了近2个小时,就相当于增加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这增加的工作量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机制,或者有一个教师编制补充机制,比如再增加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编制。如果没有类似的补充机制,可能会出现一批优秀教师流失,“双减”反弹的压力会陡增。

第二,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减轻教师额外负担。课后服务主要是安排学生完成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劳动实践,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这些安排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包括高校、培训机构、图书馆、少年宫、美术馆等等,也可以包括一些培训企业。这也有利于培训企业健康转型发展,构建新的、以学校为主导的、各方力量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第三,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教师要增强作业设计和管理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确保学校作业数量可控制、作业品质有保障,逐步完善科学有效的校本作业体系。完善教师评价政策是推进“双减”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相应地,作业设计和指导能力应该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此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应将个体评价与团体(学科组、年级组)评价结合起来,并表彰和激励那些能够很好地联结“基础性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的个人和集体,从而引导学校整体性提高作业管理的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让教师能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本位

一是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梳理清查各项督查、检查、评比等项目,精简会议、文件,取消重复上报数据和多头填写表格,避免摊派过多教学以外的工作任务,让教师能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本位,高质量地落实教书育人工作。

二是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建立课后服务协同工作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引导本校教职工、退休教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补贴、报酬上按照合理标准给予保障,并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

(2)引入第三方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购买第三方社会机构的课程和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调动社工、志愿者、在校大学生,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3)充分整合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育人资源,强城乡校际交流,引导鼓励与周边学校、社区设施场馆共享。

三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尽快落实“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分阶段、分步骤解决教师编制问题,缓解师资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2)分层、分类、分岗开展教研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缩小编制内和编制外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

地方两会“教师减负”之声

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政协常委、民盟浙江省委专职副主委徐燕峰呼吁,落实“双减”的同时应加强教师权益保护,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为教师减负。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高善峰通过调研发现,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压力较“双减”之前有所增加,有的教师反映,诸如督促学生和家长完成普法学习、排查各班家长旅居史、课后服务相关表册等非教学类事务性工作也占去了教师很大部分时间,大量挤占了教师业务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时间。为此他表示,“双减”之下为教师减负应与为学生减负同向而行。

徐燕峰建议,应尽快明确并适当提高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的报酬标准,完善教师相关激励制度。她认为,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从家庭、生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着手,关爱教师,采用“弹性上下班”制度,可将课后服务时间折算为调休时间,或提供“零星假”“亲情假”等。

天津市人大代表、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同样表示,教师是落实“双减”的主力军,相关部门应积极管理调节教师团队整体工作节奏,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推动“双减”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构建市级课后服务智慧平台,减轻教师统计学生申报、变更等压力,保障各环节的安全、规范、有序。探索弹性工作机制,并适度将课后服务的收费用于保障班主任弹性工作机制的实施。条件允许的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可推出课后服务结束之后的“平价放心菜”,解决教师无暇顾及家务的问题。

四川省政协委员、内江市政协副主席段辉国则建议,可以进一步畅通“双减”工作教师反映问题的渠道,让教师的心声与诉求有处可留,同时要不定期、分学段、有针对性地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集中征集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意见建议,对收集汇总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分析,逐一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