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鸡”成谷爱凌!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摘要:强调天才,不是不谈教育,而是说,只有在天赋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其他。比如,环境和家庭。 图片
01
谷爱凌横空出世,惊呆了国人。
我从没听过的这个名字突然刷屏了,因为她夺得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为中国斩获了本届冬奥会第三金。
她是哪个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的?
我一直等着有学校欢呼:“热烈祝贺我校××届毕业生谷爱凌获得冬奥会冠军!”然后大谈该校的“素质教育”如何硕果累累,比如“培养”了这样的学生,等等。以往不少冠军的母校都是这样吹的。有一年,一个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有一所中学居然挂出标语:“热烈祝贺我校××届毕业生×××的妹夫×××获得诺贝尔奖!”
一个学校的校友获得了荣誉,母校为此自豪,人之常情,非常正常。发出贺电或挂出标语,表示庆贺,也无可非议。
但你千万不要把这个冠军说成是你培养的,更不要从这个冠军身上总结出你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办学经验”,还一套一套的,比如“一个关键”“两个落实”“三个推进”以及“4S模式”“315工程”……
然而,几天过去了,我没看到中国哪个学校出来“认领”谷爱凌。
随着网上信息的进一步披露和丰富,我才知道,谷爱凌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人(不知是否是美国籍),她是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美国读书,三年前加入中国籍。
02
看到她的家庭背景,我目瞪口呆了: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北京长大,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领英上的资料显示,北大毕业后,谷燕赴美留学,先后在奥本大学读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洛克菲勒大学读了分子遗传学,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而她的丈夫,也就是谷爱凌的爸爸,则毕业于哈佛大学。对了,谷爱凌的爷爷也是斯坦福大学毕业……
有了这样的“金色基因”, 这个漂亮的女孩,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神话一般的存在:不仅仅擅长滑雪,还酷爱骑马、攀岩、射箭、足球,是个全能运动高手。除此之外,她会弹钢琴,会跳芭蕾,还以1580分(满分1600分)的高分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面对她,我们通常喋喋不休的各种教育理论、原则、途径、方法……统统不管用!
有谁根据这些理论、原则、途径、方法……“培养”出过“谷爱凌”?
几年前,某报记者曾就采访某高考状元后写文说,该状元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的第一原因,恰恰不是因为他努力学习,而是他爱玩儿!因为他更多时间是花在踢球、弹琴、旅游和打游戏等方面,还有睡眠充足,“从来不熬夜,每晚睡觉时间绝不超过十点半!”
我当时就在博客上写文怼他:“你怎么不说这孩子的智商有多高?”
是呀,对谷爱凌的成功来说,天赋是第一的,其他都不是决定因素。
有一次谷爱凌生病了,不顾妈妈的劝阻非要去赛场,她说:“我还能走,就去看看呗,顺便赢一场也行!”
如此凡尔赛,若没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仅仅靠“顽强的毅力”,怎会有这样的自信?
当然,如果一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再有天赋也不能造就成功。在全世界,像谷爱凌这样的天才显然会有很多很多,而不少天才却被埋没了,无人知晓。
所以,强调天才,不是不谈教育,而是说,只有在天赋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其他。比如,环境和家庭。
03
先说环境因素。我在想,美国的中小学生肯定没有中国中小学生压力这么大,即使是现在“双减”之后, 许多孩子依然负担重重,哪有谷爱凌那么自由?
有报道说:“在中国,谷爱凌发现,身边的小伙伴们很早就开始上奥数补习班,为了和小伙伴们一起,谷爱凌也去学了奥数,这给她的数学成绩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美国的中学里,谷爱凌的数学考试成绩一直是第一名,甚至还打破过学校的数学考试纪录。后来每年暑假,妈妈都会带她回到北京,去海淀黄庄上课外辅导班,学习数学。谷爱凌说,妈妈告诉她,‘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
中国的十天,顶美国的一年。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学业负担有多重?如果谷爱凌在中国读中小学,哪怕她的智商超过爱因斯坦,恐怕也难有时间去骑马、攀岩、射箭、弹钢琴、跳芭蕾了!
所以,“谷爱凌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提前一年从高中毕业。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冬奥会。她也是自己所在中学第一位提前毕业的学生。”
看来,谷爱凌的成功,得益于她“一学两制”,即一样的学习,却有两个制度——在中国学习,在美国考试。
可在中国学习,在中国考试的中国的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
这也足见中国的教材和课程有多难!可怜的中国学生!
报道说:“备考美国高考SAT时,谷爱凌也选择了回国补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在考试上的优势。”
可这优势仅仅对当时还是美国人的谷爱凌才是优势,而对中国大多数孩子来说,则是灾难。
如果谷爱凌也在中国学习中国考试,会成为谷爱凌吗?
设想一下,如果她从小在中国读书,即使学校发现了她的天赋,那么,谷爱凌面临的选择恐怕只有一个,放弃正常学业,进入相关专业的少年体校,比如进入少年滑雪训练学校,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如果那样的话,还有今天什么都爱玩而且什么都玩得很棒,甚至还拿世界冠军的谷爱凌吗?
其实,妈妈谷燕后来也把女儿送去了专业队训练,但并没有让她放弃学业,而是一边读全日制的学校,一边训练并参加比赛。这在中国恐怕很难。
对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全红婵了,那小姑娘不就是从小脱离学校而参加专业训练吗?想想这两个同为中国选手的女孩吧,面对记者,两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完全不同,而全红婵之所以没有能成为谷爱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不同。
谷爱凌母亲谈到对孩子睡眠的重视时说:“我就是让她必须睡足够的觉,小时候睡15个小时,上小学后13个小时,现在每天也要睡10个小时,睡不够哪有精力玩儿?”
这也只能在美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做得到。在中国做得到吗?哪个中国孩子的父母不希望孩子能睡“15个小时”“13个小时”“10个小时”?都是自己的心头肉,谁不心疼?但大环境不允许啊!
所以,脱离了生长的大环境,孤立地想从谷爱凌身上“总结梳理”出什么“教育秘诀”,完全就是白扯!
04
再说家庭因素。
说到家庭,我首先想到的是有钱。因为我看报道说,谷爱凌作为一名个人运动员,“她的花费是一笔极为昂贵的支出,不仅要支付教练的费用,还要支付飞到全球各地参加比赛的旅行费用。”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全红婵了。幸好有国家,不然全红婵的天赋也会打水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还是有优越性的。
全红婵毕竟是天赋极高的个别人,所以政府愿意为她投入,以期待她“为国争光”;而其他同样有某种天赋但又不如全红婵那么突出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而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不可能为孩子的某项爱好投入“极为昂贵的支出”。
但这里的“家庭因素”其实主要还是指谷爱凌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从披露的信息看,谷爱凌生活在一个高知家庭,前面我已经引述了相关资料,展示了其父母和爷爷的高学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中国双博士双海归的父母也很多,但这些高学历的父母有谷爱凌母亲(因为从报道来看,主要在女儿身上花工夫的是她妈妈)的素养吗?
对,我这里说的是“素养”,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虽然所有素养都得体现于具体的行为,但没有素养就不会有相应的行为。
据谷爱凌的妈妈说,从谷爱凌三岁起,她就凡事都让她自己选择,要求是,既然选择了这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
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然后鼓励孩子努力做好。这是尊重,也是信任。
可我们有多少孩子的业余时间学这学那,是自己的选择?往往都是父母的选择,然后强加给孩子。
给孩子以自由的选择,才能让孩子内心生长出自信与自强。
这次比赛中,在两跳结束后,谷爱凌以182.25分掉到了第三位。在和妈妈通话时,妈妈建议她做个左边的1440,这样至少可以确保拿到一枚银牌。但谷爱凌再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当时决定跳个左边的1620,妈妈就说,‘当然,这个主动权在你。’”
“主动权在你。”我希望,这能够成为天下父母对孩子说话时的口头禅。
05
谈到女儿,谷爱凌的妈妈说:“天才有可能是一部分,有可能,但是我自己觉得大多数,是努力和时间的平衡,还有自律的生活方式。”
这里谈到三个要素:“努力”“时间的平衡”和“自律的生活方式”。关于“努力”,说得太多,道理大家都明白,我就不说了。而“时间的平衡”和“自律的生活方式”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点,恰恰是谷爱凌所拥有而不少中国孩子没有的。
如果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连穿什么衣服都要强迫孩子 ,却反过来怪孩子“不会自己安排”,这真是冤枉孩子了。
有记者曾经问她母亲是怎么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女儿。母亲使劲想了想回答:“爱凌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不要纠正孩子的错别字,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少点表扬他们的聪明,多点表扬他们的努力。我就是照着这两条做的。
“使劲想了想”,我可以想象当时谷爱凌妈妈的为难,有时候所谓“家庭教育”并不是按照什么原则和方案的按部就班,而是就那么说了,就那么做了。但在看似不经意的习惯性言行中,却蕴含着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素养。
谷爱凌妈妈所说的“两条”,其核心就是在宽容而宽松的氛围中,让孩子的创造力慢慢生长,让孩子在天赋以外尽到最大的努力。
可是——又说到环境了,如果在中国,“不要纠正孩子的错别字”,做得到吗?谁敢?我们不是习惯于“错一个字抄五十遍”吗?别说老师,就连家长都习以为常了,觉得天经地义。
看到冬奥会赛场边上谷爱凌的教练是美国人,说实话,我心里本能地掠过一丝不舒服:如果是中国教练多好啊!(我承认,在这一点上我有点狭隘)但后来看资料,原来追根溯源,谷爱凌的第一位教练,应该是她妈妈。
她的母亲曾经是北大短道速滑队队员兼滑雪教练,后来去了美国。母亲说并没有刻意去培养女儿滑雪,当时自己在雪场教滑雪,2岁的女儿耳濡目染,会走路就会滑雪。正如谷爱凌母亲所说,如果她喜欢高尔夫,谷爱凌可能会爱上高尔夫。
06
天才女孩谷爱凌爱上滑雪的最初原因,说明了一个适用于所有不是天才的孩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即——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里“传”和“教”不一定是某项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指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
换句话说,你要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作为父母你就应该是那样的人。
现在许多当爹妈的却相反,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这岂非缘木求鱼?
谷爱凌的妈妈说,她从小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是成为一个“完人”,“小时候我觉得我要是不得一百分,就是非常大的错误。”
所以她有了女儿后,并不希望女儿也像她当年一样追求完美,她一直告诉谷爱凌,不必非要考斯坦福;出去参加比赛,她也不会要求谷爱凌必须拿冠军。
在这里,谷爱凌妈妈无意中说出了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谷爱凌妈妈则希望孩子“不必追求完美”。
然而,我们现在有多少逼着孩子“完美”而自己却并不完美的家长啊?
20多年前,成都出了一个“哈佛女孩刘亦婷”,于是,无数家庭的饭桌上,父母对孩子多了一个唠叨:“孩子,你看看人家刘亦婷……”现在有了谷爱凌,可以想象,许多中国孩子又将被父母强加一个“励志榜样”。
可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谷爱凌那样的超人天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谷爱凌那样的生活环境,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谷爱凌那样的爸爸妈妈。
我对我女儿就是这心态。她远不是天才,但也比较聪明。我的一些朋友希望她也成为“著名专家”,否则好像我的家庭教育就“失败”了。她现在当老师,酷爱上课,学生喜欢……一辈子就当个快乐的普通老师,不挺好吗?
所以,我恳请天下父母,千万别强迫自己的孩子成为谷爱凌!
应该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平凡的孩子,应该允许孩子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出类拔萃。谷爱凌是特例,而千千万万平凡而幸福的孩子,才是常态。
如果谁要逼着孩子成为谷爱凌,请当爸的先问问自己:“我是(有)这样的种子吗?”请当妈的先问问自己:“我是(有)这样的土壤吗?”
作者:李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