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设置屡遭吐槽 语文阅读理解为何年年“难理解”?
摘要:观之长远,随着多元化考核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优化考题与评卷之余,语文教育也大可丰富评价办法、减少对“一纸试卷”的依赖。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丰富自然的文学空间。
“爷爷,海兰花妹妹心里想的是什么啊?”“爷爷,太难了”……近日,老作家鲍尔吉·原野收到不少微博喊话。原来,其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节选内容进入了一些初中语文期末考试阅读题,不少学生被“补写海兰花内心活动”一题难住,纷纷到作家微博留言求助。对于孩子们的苦恼,鲍尔吉·原野热情回应,还在微博上贴出了原著内容。
从原著来看,文笔流畅自然、充满童趣,“海兰花妹妹”的所思所想毫无突兀感,但由于试卷篇幅有限,作为阅读题的节选内容被删减许多,加之理解与表达天然存在主观性,要想精准补出恐怕确有困难。不过,眼下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尚且不知,作家贴出原著也是欢迎大家阅读、完善理解之意,孩子们倒不必过于着急。
抛开此次喊话,其实阅读理解题因太难或太“谜”而引发争议几乎年年都有。犹记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上一条“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的鱼,难倒了不少考生,连作者本人也“被打败”。作家周国平还曾专门出过一本作品选,集纳了其被选入试卷的文章,书名却是《对标准答案说不》。
那么,阅读理解题为何屡遭吐槽,甚至时常连作者本人都难理解?平心而论,作家写作凭的是文学功底和生活积淀,下笔成文本是自然抒发;而“命题”则是寻章摘句解读、升华等“技术分析”过程,“画美人者”和“解剖美人者”心境与目的大为不同,作者本人拿不了阅读理解的高分,倒也没那么稀奇。当然,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情况:有的阅读理解题目与真正的“理解”相去甚远,或是出题时为设置题目而掐头去尾、故意挖坑,或是为“凸显区分度”强人所难、弯弯绕绕,或是评分时苛求标准答案不许任何“旁逸斜出”……凡此种种,显然绝非合理偏差,而是以“阅读理解”之名“误解阅读”了。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理解本就见仁见智,僵化强求“标准答案”,拒绝“多元理解”,恐怕有违语文教育初衷。语文教学尤其是试题设计,应当把握好“客观标准”与“多元理解”的度,在出题上注重提炼共识,在评判上少些胶柱鼓瑟。事实上,尽管语文是门重在理解、直指心灵、主观多元的学科,但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那些千古名篇、大家力作能广为大众认可,正是共同的审美意趣之所在。从这个角度说,剖析名篇佳作、进行阅读理解,对于某些经典的遣词用句、场景描写、谋篇布局等基础技巧进行“动作分解”、仔细体味,本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出题时多些科学合理考量,判卷时大可“言之成理即可”,甚至“包容独到见解”,虽然会加大工作难度,但也考验了水平智慧,见证着教育理念。
观之长远,随着多元化考核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优化考题与评卷之余,语文教育也大可丰富评价办法、减少对“一纸试卷”的依赖。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丰富自然的文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