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改:取消中学分流,人才保底不封顶
摘要:新加坡的经济奇迹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的奇迹。新加坡的教育水平非常发达,教育的地位非常高,是起薪最高的行业,其次才是政府公务员,第三为金融行业。
01
新加坡经济奇迹的背后是教育奇迹
新加坡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近邻,亚洲四小龙之一。我们对它熟悉也似乎不熟悉,比如它的教育和社会的内核我们还不了解。我们只知道一些概念,它是一个城市国家,总人口567万,面积724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城区的面积。
如今,它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航运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当年,新加坡被马来西亚驱逐独立建国的时候,还是非常贫困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即便现在仍然保留4种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汉语和泰米尔语,它的社会问题是很复杂的。它能够从一个贫弱的状态发展到今天的繁荣,的确是一个奇迹。
新加坡的经济奇迹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的奇迹。新加坡的教育水平非常发达,教育的地位非常高,是起薪最高的行业,其次才是政府公务员,第三为金融行业。
他们的领导人说得很清楚:“新加坡没有任何其他的资源,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人力资源,通过教育来发掘资源。”因此那么小的一个城市国家,有两所世界知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而且新加坡的基础教育非常亮眼,2015年PISA测试世界第一,2018年是世界第三,都在第一梯队。
02
精英教育与“分流”制度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以精英教育而闻名,这个精英教育跟“早期分流”的制度密切结合,把培养精英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这在亚洲各国都非常少见。它的分流实验非常早也非常复杂,比如小学三年级毕业有一个考试叫“小四分流”,小学六年级毕业有一个会考叫“小六会考”,然后中学二年级有一个分流,中学四年级以后还有两次不同水准的英语考试。一般认为,12年当中,新加坡的孩子一共要参与5次高利害性的分流选拔考试。
小学三年级以前,只是按照学生的语文水平分班,“小四分流”将学生分成了三种,一种是1%的学生进入,叫英才班或者天才班,剩下的学生分别进入快班和慢班。1%的学生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在整个新加坡每年差不多500名学生的概念。进入初中以后,则分为快捷班、直通班和高才班。也就是说,它的分流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持续不断。
新加坡这种“早期分流”的制度,在欧洲尤其是德国是比较时兴的,但是“早期分流”它有很严重的后果,一是导致学生在他的学习能力、他的人格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就给他分类了,这会牺牲很多人才;二是会造成很大的教育不公平,因为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选拔英才的时候,它往往偏向于一些优势家庭、优势种族,这很难避免。
所以2000年以后,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革“早期分流”的制度,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改了好几轮了。
2004年首先做了小学的教育改革,把快班和中班的生源合并,只保留1%的英才选拔;到了2008年,小学分流全面废止了;到2019年,小学一、二年级所有的考试正式取消;2021年则是改革“小六会考”的评价方式——小学毕业的会考不再用总分评价,而是用“积分等级制”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让学生进入几个不同的轨道,竞争性要更低一些。
另外就是改革中学的分流。新加坡已经公布了一个重大的教育改革计划——到2024年全面取消中学分流。
现在,新加坡的中学制度分为4年制的快捷班和5年制的普通班。2024年以后将合并统一体制,叫做“学科分级计划”,以便实行“统一的中学教育,多元的学科分级”。也就是说,新的评价不是按学生的学习分数来分类,而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表现来分级。
比如说英语班,它就可能包含了原来的快捷班、普通学术班和普通工艺班三类生源。同样,数学班它也可能包含了原先的所谓快班、慢班或者英才班的生源。这样一来,一个学生它可能英语学科在分层教学的高层,但是数学学科在中层,这样就减少了贴标签的歧视现象。到中学结束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毕业的考试成绩、课外活动的特长来加分申报高校。
新加坡前教育部长王乙康认为,按学科分级的这种分流模式是一种“保底不封顶”的政策,就是用人唯才,保持社会的流动性,使得教育更加包容和开放。
03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新加坡的分流制度的改革第二个方面,是在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努力。
按我们中国的标准来看,新加坡中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压力是比较低的,它中小学都实行半天上课制,小学12:00到1:30之间放学了,下午是课外活动时间,它的课内教学时间要比中国少得多。它的半日制让学生从课堂当中解脱出来,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下午放学以后和在假期,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上百个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的艺术活动,这些文艺体育活动都是纳入毕业成绩的,包括文体艺类各种兴趣社,每个学生都必须至少参加一个,由国家财政买单。
新加坡的中小学不用统一教材,老师都用自己编写的讲义,这样子就更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改革上,近20年来新加坡也走过了几步。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的教育改革的计划,改变原来的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为了和这个目标衔接,当时学校减少了30%的课程教学内容。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发起第二次教学改革,叫做“少教多学”,学校进一步削减了20%的课程,为学生积极独立的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整个算下来,新加坡的中小学减少了近一半课程,所以能够实行半天上课。
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2018年,新加坡教育部启动了第三轮的教育改革,这次的目标叫做“为生活而学习”,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加坡公民,培养具有21世纪技能的新加坡公民,加强了品德与公民课程的改革,数字素养,了解亚洲的课程的教学。
这里面我特别感兴趣就是“了解亚洲”这门课程。他们认识到,东南亚是全球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构成了新加坡天然的腹地,未来的新加坡公民,必须具有相关的知识,语言和文化技能,加强对亚洲事务的了解和参与。我觉得这个想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
04
新加坡的高考作文
如何评价新加坡的教学改革成果呢?我们从高考作文来看看。他们的高考作文,包含了大概11个方面的题材,经济、历史、政治、政府、国际关系、法律、哲学、媒体、科技、宗教、教育、艺术、生活和运动,一篇作文可以涵盖多个主题,为考生提供选择清单,如:
1.“从小说改编成的影片、电视剧或者歌舞剧永远无法和原著媲美。”请讨论。
2. 考虑到钱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不应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3. 现代科技多大程度可以让一个人无需数学计算能力?
4. 分析:“给女性机会的平等,是一个人人渴望但不现实的目标。”
5. 分析:“绝大多数自然灾害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6. 竞争是否总是好的?
7.“每个人都有观点,但不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同等价值。”你怎么看?
这些命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它取材非常宽泛,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没有标准答案,考察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或阅历的广泛性,以及能否对复杂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让我们看到了新加坡教学的灵活性和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但是对于新加坡的教育,有些亲历其境的中国家长也有不同的说法。一名北京的家长说,尽管新加坡的学业竞争非常激烈,分级制度非常残酷,但好像比北京的小升初好多了,他的小孩在那里感到很幸福;但另一个北京的家长说,他决定让小孩放弃新加坡的学习,回到中国,因为那边竞争的程度要比中国残酷得多。
为什么两个家长会有不同的评价,可能他们的目标不一样。如果你确定的是前1%的目标,竞争肯定是比较残酷的;如果你确定的是前10%,或者前30%的升学目标,可能就很轻松了。我想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是同样存在的。
作者 |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