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令禁止“重点班”,会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摘要:中小学目前还必须就现有的师资,坚持不分重点班的原则。督促和加强教师在工作中读书、学习、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把教师职业不仅看成谋生手段,还要当成事业来做,不仅要当成事业来做,更应该上升到职业审美的高度。如果没有教师职业审美高度的追求,还是辞职改换职业为好。当然,这又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最近我注意到,教育部不允许学校划分重点班、实验班的消息,让身边的老师和家长,议论纷纷。
关于中小学禁止以各种名义分重点班的问题,若干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其实就出台过好些规定。
公众感到突然,其实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跟出台的“减负”举措一样,都不是今年“突然”提出来的,至少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减负政策和禁设重点班的规定。
感到“突然”是因为决策层的决心和力度。以前的若干年内,规定归规定,增负归增负,重点班照设不误。
这一次,是不可动摇地要坚决贯彻落实最近再次(“再次”是指这些“改革措施”数年前都出台过相同或相似的措施)出台的举措了。而且就在这两天,教育部还就如何监督实施举措的督导办法,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新举措PK老问题
在中小学里分重点班是一个老问题。之所以“老”,是因为它是随着大一统的高考(包括中考,甚至明里暗里存在的小升初考)制度的不断强化和固化而盛行起来的。具体情形在不同类型的学校,表现略有不同:
全国性的“名校”本来已经都是掐优生源了(个人以为,优质师资较为集中的学校,优质生源相对集中大致是可以理解的),师资相较于省市名校也属最优了,似乎不必要再设什么重点班。
其实不然,名校之间竞争也十分残酷,相互攻讦、相互掣肘、互挖墙脚的事实属常态,所以,也得变着法子设重点班。从“实验班”(大多并无实验之实)到后来的英才班、卓越班、火箭班、四优班、N优班......
其次第的重点(如省、市、区县级)中学当然跟进,不然在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不集中优势兵力怎能打“歼灭”战。
尤其是地方政府经常会对本地重点中学提要求,比如有个把清华北大之类的。
非重点学校更得变着法子编班了,本来自己的学校对好一些的师资就缺乏吸引力,原有的也很难留得住,上级下达的中高考升学指标不仅关乎校长头顶上的帽子,也关乎教师们的奖金。
所以,必须想办法,一是“买”、“挖”学生,二是办重点班,哪怕只为完成两三个升学指标,不惜让其他学生“陪读”的代价,也要集中学校仅存的优质教师重点突破。
为何要冒着“炮火”危险
也要设重点班?
重点班不仅城镇学校搞,因为问题同源,农村学校也不例外。
我曾与几位农村初中校长交流过份班的问题。
我:“住读班”与“走读班”的区别是什么?
校长:很清楚啊,住读班就是这个班的学生都是住校生。
我:进入“住读班”是不是仅仅因为学校离家太远,走读班学校离家近?
校长:不是。
我:那是什么条件才可以进住读班呢?
校长:小学进来的毕业考试成绩主科要达到一定的分数。
我:也就是说入口成绩好的达到学校要求的才能进住读班,而不管他(她)是否居家远近?
校长:基本上是这样。个别成绩不达标的但离家太远的也可以,但那是极个别。
然后,校长们谈到了这样做的理由,总结起来,是下面几条:
(1)生源差,要求不差:家境和成绩好些的都想法到城里学校去了,但上面要求合格率和优生率,每学年结束,校长会上,排名在全市后100位的是要被点名的。
曾经有教育局长在校长大会上动情地说:如果明年的这个时候开会,你的学校还是后一百名,那么我就......,不少人判断他会感人地说:“我就引咎辞职”。但这几位校长想多了,因为他说的是:“我就摘掉你脑袋上校长的帽子!”
(2)怕恶性循环:排名太靠后,学生跑的更多,教师也难留得住。生源大幅缩减,总的经费就少,学校运作就更困难。
(3)教师的实际收入大打折扣:有校长说了,"我这个校长不当了是一回事,可是教师们一点儿奔头都没有了,学校只能是一盘散沙。"
我问一位校长:也就是说,住读班实际上就是重点班?
那位校长说:的确。这样可以保证完成上面下的任务。我们也知道这样做对其他班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觉得对不起其他班的家长。可是你不这样做也落不到好,“优生家长”高兴,但“差生”家长会骂你。而且上面也不待见你。别的学校都这样做的。
要避免集体“平庸化“
分重点班以及给学生按分数排名,包括给学校定等级、级别、评优挂牌等等,不仅使学校之间形成恶性竞争,也使得校长们在“保帽子”、“争位置”上使劲浑身解数,以便在生源大战、争取上面青睐(关注加投入、提拔)方面不至于被“淘汰”。
搞重点校、优质校以及各种名头的头衔荣誉、分重点班,必然造成“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情形。从学生和家长总量来看,“忧”、“愁”的学生及家庭远多于“喜”和“乐”的学生及家庭。
我个人认为,要逐步解决(我向来不赞成,也不相信“一刀砍下去”,“一棍子横扫过去”可以从根本上一蹴而就地解决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分重点班等问题,首先要厘清因果关系,以利于分清各自该负的责任。
责任清楚了,各负其责,各自解决各自造成的问题,这样的话,分班等一系列的通过义务教育学校具体体现出来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从根本上解决。
首先管理部门下决心改革不合理的,与教育本质、规律相悖的,不利于校长和教师真正成长发展的管理机制、模式;梳理和理顺管理部门与学校、与校长之间的关系,避免用政府机关那一套简单的“上”与“下级关系的办法来处理学校的办、管、评之问题。在我看来,这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之根本。
其次,逐步淡化直至取消对义务教育(个人认为也应包括高中)学校的人为划分等级优劣。
当然这应该不是快刀斩乱麻似的,如前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问题也不是突然出现的。但无论如何制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时间表总是必要的。
其三,改变教师职业门槛长期假高实低的状况。假高,是指高等院校(师范)多年来基本上都是仅凭一纸试卷的分数来决定考生是否可以成为未来中小学教师,近年来中小学校对文凭的追求近似畸形,在有些发达地区,大有非硕博不得成为中小学教师的趋势。
其四,但我们应该懂得,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极普通又极不寻常的职业,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几近“白纸“的生命个体。
是独立人格尚未形成,科学种子尚未播撒(或者萌芽),意志品质尚待培养,思维潜力尚待发现开发、思想之火尚待思想者点燃的民族之未来。从此意义上讲,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就并非一句习惯说辞,一句政治正确的脱口而出的口号,而是从业者应该具有的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认知。
正因为此,高考选拔师范生就应该从高考生中择优录取,而非从”求其次“考生中选择。
这又涉及到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的问题。强烈建议将改变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量大质低导致的教师实质上的“高”文凭低门槛状况提上议事日程,并设立一个时间表。
其五,中小学目前还必须就现有的师资,坚持不分重点班的原则。督促和加强教师在工作中读书、学习、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把教师职业不仅看成谋生手段,还要当成事业来做,不仅要当成事业来做,更应该上升到职业审美的高度。如果没有教师职业审美高度的追求,还是辞职改换职业为好。当然,这又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其六,坦率地讲,从大多数学校的师资现状看,均衡分班的确最大可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和校内的资源均衡。
不过,作为学校也不得不考虑到:在你现有的师资配置下,如何既要公平(不分重点班),也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发展,避免“平庸化”。
这恐怕是校长们绕不开也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否则,不分重点班的结果,将是“平均”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化”。
作者 | 谷雨天,成都退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