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为何持续缺乏体系化的顶层设计?如何解决?

2021-09-15 13:44 光明社教育家

摘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变革期,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要求建立一支类型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因此,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从制度层面进行革新。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变革期,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要求建立一支类型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因此,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从制度层面进行革新。

图片制度不完善是制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建成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稳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制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系统,未能形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现可持续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制度安排。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连续实施了两个周期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分教师质量和专业水平。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缺乏体系化的顶层设计,现有的培养培训措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仍有不少教师存在知识更新难、技能实操弱等问题。

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能形成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保障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类型化制度安排。职业教育教师类型多样,来源不同、工作性质和要求不同,但是都采用与普通教育类同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不切合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实际;收入分配和评价制度不完善,职业院校的绩效工资制度还不完善,职称制度改革有待深化;校企双向交流制度不顺畅,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建设难有实质性推进。

一体化培养培训制度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的基石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必须遵循职教教师职业属性和专业发展特殊性,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服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体系化制度。

基于能力标准构建职教教师培养内容体系。培养内容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的重要内核,专业能力标准又是培养内容体系的重要依据。教师能力标准是教师培养体系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既可以规范教师培养内容、统一教师培养质量,也可以指导各培训机构开发培训课程、确立培训方法。

整体性地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水平,必须开发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标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基于能力标准与不同受训教师来源(如本科应届生、有相关工作经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者、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分类开发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与培训内容体系。

创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制度。要优化布局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优质高职学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或开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支持高水平工科院校分专业领域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创新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分类培养模式,建立两种“双师型”专业教师教育模式:

一是升级改造现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构建“4+0.5+1+0.5”本硕连读贯通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教育模式,4年在大学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半年在企业实习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年在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理论、课程开发技术、专业教学法等,最后半年在职业学校教学实习,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是以本科毕业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并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者为主要招生对象,探索构建“1+1”两年制专业硕士教育模式,第一年在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相关理论、职业师范教育相关理论以及专业教学理论和方法;第二年在职业学校实习,培养其专业教学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

对职业本科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可以以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具有两年以上本专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者为主要招生对象,探索构建“1+1”两年制专业博士培养模式,用上面类似的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

对职业院校文化课(通识课程)教师的培养,也要尽可能体现类型教育特色。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应该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学习职业教育相关理论,了解职业院校文化课定位、职业院校的学校特点、教学特点、学生认知特点。

完善职教教师职后培养制度。落实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系统设计培养体系。对教师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包括针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系统设计公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对职后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进行系统设计,建立分工明确、互有衔接的培养机构网络。以师范院校和高水平职业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网络。

分层定位机构职能,国家与省市层面的培训功能应定位于国家重要职业教育改革思想宣传与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地市层面的培训功能应定位于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这是规模最大、覆盖全员的培训;学校层面的培训(校本培训)功能应定位于学校对教师的特色化培养,它是结合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所进行的培训。

类型化管理制度是职业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保障

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层分类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研究开发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根据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分类;按照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进行分层。

完善薪酬评价制度。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分层分类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分类施策,定向发力”。

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完善以教书育人实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发挥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教”的积极作用,发挥社会第三方评价作用。

改革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破除“五唯”倾向,将企业生产项目实践经历、业绩成果等纳入评价标准。

改革完善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并依法依规取得收入。

建立校企双向流动制度。拓宽引才渠道,既招聘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性人才,又招聘行业、企业实操技能型人才。结合放管服系列政策,通过柔性引进、协议工资的方式吸引人才;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探索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互动的“双转双换”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形成良好的兼职教师选聘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让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来;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在人才引进与使用中,学校出编制、企业给待遇;在学校教书、去企业实践,形成与企业“共引共享”的人才体制。

作者 | 付雪凌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