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劳动教育要防止泛化或窄化
摘要: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回应:“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大,体力劳动我相信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8月24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之后,大家对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和边界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体力劳动如今已经过时了。对此,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回应:“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大,体力劳动我相信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田慧生表示,这个问题大家很关注,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
“这次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共同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结合。也就是说,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什么这样提?刚才记者朋友提到,体力劳动会不会过时。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大,体力劳动我相信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田慧生说。
田慧生指出,体力劳动是劳动的基础,我们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都要通过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两种劳动形态,各自有各自的作用。
关于上述两份文件中为何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田慧生表示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针对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根据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制定文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首先要抓好体力劳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
二是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这些观念、精神必须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靠简单的知识讲解、概念灌输,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形成对劳动的真情实感和正确认识。另外,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看,每一育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和独特的教育内涵。劳动教育一方面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防止以“智育”取代劳动教育,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既要防止泛化也要防止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