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警惕!孩子很努力?其实在假装!
摘要: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孩子,应该是够努力的了,老师和家长还有什么话好说呢?但面对总是不进步的考分毫无办法,只能叹息。孩子真的在努力吗?
“孩子从早上九点就坐在写字桌前,除了中午吃饭,一直坐到下午四点。他一直在学习,看上去也挺努力的。平时每个周六几乎也是这样度过,周日还要外出补课一天,也挺辛苦的。可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总是处在班里下游。”一位妈妈疑惑地说。
现如今,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过量,已经到了极致状态。他们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用来看手机多半也是要被催促快快放下的。绝大部分孩子也不发什么牢骚,每天按部就班地学。老师、家长怎么安排就怎么干,也不见有多大的情绪反应,一副把生活看透了的样子。
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孩子,应该是够努力的了,老师和家长还有什么话好说呢?但面对总是不进步的考分毫无办法,只能叹息。孩子真的在努力吗?
努力是在主观意愿强烈驱使之下的付出,学习的内驱力来自求知的欲望和探求的兴趣,外驱力来自功利的追求,诸如改变命运之类。那么当下的学生有强劲的外驱力吗?你要对“00后”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会跟你说:“我不要改变命运。”弱外驱力的学生要产生学习动力,只能依靠内驱力了。但目标放在考试上的教学过程实在难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内外驱力都趋弱的今天,学生的努力从何而来呢?但是不努力行吗?办法当然只有装了。装着努力,家人欢喜,自己的日子好过,实属无奈又“聪明”之举。
“假装努力”的原因
环境的逼迫。学生们普遍感受到强大的环境压力,中考、高考时全社会关注,连警察都出动,这种阵势无不让学生感到“泰山压顶”,自己根本就是被压在山脚下的一棵小草,哪有力量来抗争。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就是肯好好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是不会为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如果被他们看到自己懈怠偷懒,就会被指责、批评、惩罚,这种心理上的折磨更让人难以承受。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学生们就选择装样子,装努力。
让自己“好过”的应付策略。未成年人是需要成年人保护的,忤逆成年人的意志、与主流评判相逆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这在他们一路成长中被反复训练和验证着。青少年是聪明的,他们明白老师和家长的心理,只要我坐在写字桌前,你们就会安心,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如果不学习,父母可能因此发生一场“战争”,或者和自己发生一场“战争”,代价更大,而且可能引发的惩罚会让自己更倒霉,比如再也不可以碰手机之类。那么孩子就会想:我在你见到我的时候总在写字桌前,你让我参加的补习班我一个不少,这样你总没话说了,表面上总可以风平浪静了,至于学习过程,那是脑子运作的过程,你又不可能来控制。青少年很难做到深谋远虑,他们只会选择眼前的好过。
混过这阵子再说。无力反抗,又无动力去学习,就这样跟着、拖着,机械地转动,学木了、学呆了,一天又一天。快到期末考试或者中考、高考时,谁都会告诉他们,这是努力学习的关键时刻,而他们自己似乎也找不到关键时刻不努力的理由,可内心深处真是没有努力的动力,有的只是焦虑的感受,感觉周围全是“监工”,于是只能“努力”。假装努力了,耳根子才能清净。
讨好师长。父母对自己太好了,物质上父母从来没缺过自己什么,两双殷殷期盼的眼睛真是让人不敢正视,父母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如果不努力,怎么对得起父母。还有爷爷奶奶,也是宠爱自己的,春节大红包递过来一定跟着一句“努力学习啊”。老师这么看得起自己,说“你是有潜力的学生”,真没法面对,只能不看他们的眼睛,埋头在书桌前,才能心安理得一些。于是,学完了周一到周五,还要学到周六日,这样没功劳也有苦劳了,再学不好您可别怪罪我,我已经努力了,你们不是常说“成绩不论,只要努力就好”吗?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良心过得去了。
跟自己过得去。回避自我否定是人的本能。当成绩、努力学习成为主流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时,一个自认为不努力的学生是无法正视这一点的,他会极力去防御,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是努力的,尽管他已经厌学透了。青少年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整合的关键时期,一旦形成负性自我评价,对其整个心理健康发育、整个精神面貌都是不利的。“我是个不努力的学生”,他们无法面对这样的自我评价,只能“努力”。假装努力后,也可以真的认为自己是努力的,于是心安了,就会将假装努力进行到底。
假装努力的危害和干预
其一,冲突是人心理疾病的根源。无法做到努力,又要假装。意识上认为自己在努力,潜意识里就想逃避这种装样,内心整天处在冲突之中。冲突使人耗能,心理能量耗散,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当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病量逐年增加,这种冲突会使青少年学会扭曲自己去适应外在环境,一旦形成模式,在今后的人生境遇中就会去复制,对其整体成长和精神健康不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助无力,又得机械地转动自己,将来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心理力量。
其二,师长需要看到这一现象。当一个学生看上去比较听话努力,可是学习没有进步时,师长就应该意识到可能努力是表面的,内在是厌学的、无助的,就要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实际有效的帮助,在学科上有具体困难的就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在心理上有无助感的就要给予心理支持。老师和家长不要总对学生提要求,也要学会尊重他们。同样参与学习,被要求去学的学生和自主学习的学生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很多孩子的假装是被高要求逼出来的,师长要看到这一现象,孩子在假装,但你不要假装看不到。给予尊重,你会得到一个有学习动力的孩子。
其三,树立正确观念,学习是一生的游戏。生命不止,学习不停。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家长要用心去培养的,比如阅读习惯。那些假装努力的孩子没有培养起阅读习惯,离开学校就不会再有学习的欲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如果家长的眼光够长远、格局够大,从孩子小时候就会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亲子之间经常探讨世界之谜等话题,让孩子在充满幻想的时期留下太多有趣的、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带着问题投入学习,他们会对知识产生渴望,知识积累得越多,求知的动力就越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经常提出引发他们思考的问题,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思维水平越高的孩子,学习的求知内驱力就越强。
其四,没有什么起跑线之说。人生哪来起跑线,受精卵?开学第一天?60岁都可以创业,难道不是吗?强调起跑线的家长是在给自己停顿的人生找借口。有起跑线的观念,就会不断催逼孩子,长期被催逼的孩子,神经缺乏弹性,容易出现极端状态。有的师长常说“赢在起跑线,将来成为优质行业的执业者”,殊不知行业也是风水轮流转的,你现在看好的行业,等孩子长大后未必还处在朝阳之中,用一个未来的大目标来催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真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孩子需要有耐心等待他们成长的老师和家长,他们可以不出色、不优秀,但不会被不满和失望的眼神注视。一个在受尊重中长大的人,内心的欲求一定不会低。
假装努力总是累人的。一个坐在汽车里也要背单词,坐在马桶上也要背古诗的孩子,是做给要看的人看的,要看的人如果不减轻自己焦虑的心态,他的孩子就会一直演下去,演到无法再演时就只能休学、辍学。让他们把本来的面目呈现出来,不愿学习也可以表达出来,别把话憋在心里,然后假装努力。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辨别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及时提供有力的支持,让孩子不会因为学得不好而感到无脸见人,让他们活得自然一些、舒坦一些、精神一些、活泼一些,总之健康一些。
作者 |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