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高效学习新词汇?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摘要:当读者注视“飞速”时,不再需要利用下一个词首字的位置概率信息进行再次切分,此时尾字的位置概率信息在右边界的识别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词汇是语言建筑的重要材料,是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的基石,同时也是阅读发展的核心成分。据国外学者Nagy等人统计,儿童平均每年大约掌握3000个新词。即使是在最好的教育条件下,也只有300~400个新词是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而习得的。大部分词汇是在阅读中伴随习得的。这意味着“阅读伴随词汇学习”是促使儿童词汇量增长的主要方式,它是指读者在进行其他阅读任务时,在不经意间习得词汇的过程。如何科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伴随习得更多词汇?
基于汉语文本在书写形式上的特殊性,除了标点符号标注语义停顿和划分表达层次外,词与词之间无其他视觉信息帮助词切分。而在拼音文字(如英语)阅读中,词间空格作为一种视觉词切分线索,不仅可以提高词汇识别效率,同时也是眼跳定位的重要依据。以英语阅读为例,如果词间空格被人为地删除,其阅读速度会下降30%-50%,眼跳定位也从词中心(最佳注视位置)移向词的开始。
在汉语文本阅读中,插入词间空格是否会提高词汇识别和词汇习得效率呢?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带领的心理学部阅读认知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2008年,团队首创阅读词切分范式,实验一设置四种实验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非词空格条件以及正常无空格条件。选取大学生作为被试,记录他们在阅读中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读者在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条件下,在句子总阅读时间上无显著差异,表明词间空格并未促进汉语成人读者的阅读。需要注意的是,词间空格的插入导致句子变长,这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验二中,研究者采用隔词加灰的方式,设置与实验一相同的实验条件。结果发现,词间空格并未起到促进作用。词间空格并未促进成人读者的阅读,可能和他们多年的阅读习惯相关,即他们非常熟悉文本无空格这种呈现方式。
如果该说法成立,儿童作为阅读经验相对较少的初级阅读者,词间空格可能会促进他们的阅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沈德立等人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时,发现词间空格并未促进汉语初级读者的阅读。但是,当以汉语二语学习者(如母语为韩语、英语、日语、泰语)作为研究对象时,无论母语有无词间空格,只要在汉语阅读中插入词间空格,均能显著提升读者的阅读速度。上述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词间空格未促进汉语母语读者的阅读,但明显促进汉语二语学习者的阅读。
Blythe和Liang等人从发展的视角考查了词间空格是否会促进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研究者选取与大学生和小学生阅读水平相当的新词各20个(双字词),为每一个新词创设四个不同的强限制语境,即语境中包含与新词语义相关的文字线索,以方便读者在阅读中构建词汇表征。在学习阶段,一半被试在正常无空格文本中阅读新词,另一半被试在词间空格文本中阅读。为了考察词间空格的作用能否延伸到后期阅读中,增加了测试阶段,即所有被试在正常无空格文本中阅读与新词相关的另外一个语句。结果发现,在学习阶段,不论大学生还是小学生,词间空格均起到促进作用。尽管在测试阶段无法利用词间空格信息,无空格阅读组的小学生在新词上的注视时间仍显著长于空格阅读组,表明小学生将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延续到无空格文本阅读中。由此可以看出,阅读伴随词汇学习中存在显著的词间空格效应。与经验丰富的成人读者相比,该效应在儿童读者群体中较大,进一步表明词间空格效应大小受读者阅读经验多少和阅读技能高低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Bai等人继续考察了词间空格在阅读经验更少的汉语二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的作用。采用与Blythe等人相同的范式,结果发现,与小学生结果类似,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学习阶段,还保持到测试阶段。不过与小学生相比,词间空格效应表现在更多的眼动指标上,如再注视时间、回视比率、总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等,表明词间空格在汉语二语学习者阅读伴随词汇学习中的作用范围更广。由此得出,词间空格效应受读者阅读经验多少的调节:阅读经验越少,在阅读中伴随习得词汇时更依赖于词间空格这一视觉词切分线索。
词间空格帮助读者从视觉上判断新词由哪几个汉字构成,节省了部分认知资源,提高了加工效率。然而,汉语文本阅读中并无词间空格这类视觉词切分线索,读者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中会根据何种信息进行词切分?这是汉语阅读词切分的关键议题。已有研究发现,词素位置概率是一种有效的词切分线索,是指部分汉字用在复合词的固定位置(如词首、词中或词尾),或是倾向于用在复合词某个位置的概率信息。例如,在“各”字构成的29个双字词中(如“各位”“各家”“各路”等),“各”字均用在词首。因此,“各”字所携带的词素位置概率线索是词首。如果一个汉字常用在复合词的某个特定位置,该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也携带特定的位置线索。例如,在“巨”字构成的28个双字词中,位于词首的双字词个数为27个,如“巨大”“巨轮”“巨款”等;相比之下,位于词尾的双字词只有1个,如“艰巨”。那么,“巨”字的词素位置概率线索也是词首。具有特定位置概率线索的汉字在文本中出现时,就提供了一定的词切分信息,如“主持人请各位获奖选手上台领奖”,由于“各”只能用在词首,因此,“各”字的出现意味着上个词的结束,下个词的开始。
Liang等人通过严格的实验操纵,考察词素位置概率在汉语阅读伴随词汇学习中的作用。操纵新词每个词素的位置概率,创设三种实验条件:一致条件(首词素经常用在词首,尾词素经常用在词尾);不一致条件(首词素经常用在词尾,尾词素经常用在词首);平衡条件(首词素和尾词素用在词首和词尾的比率均为50%)。将新词放入六个不同语境,供读者形成新词的词汇表征。结果发现,不论大学生还是小学生,在一致条件下阅读新词的时间均短于不一致条件,表明汉语读者在新词学习中可以利用词素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切分。此外,小学生利用这种语言切分线索的能力显著低于大学生,表明读者对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能力是在日常阅读中逐渐习得的。
在上述研究中,为了达到操纵的最大化,研究者同时操纵了新词首字和尾字的位置概率信息。然而,究竟是首字、尾字还是二者的位置概率信息共同作用于词切分?Liang等人通过两个平行实验,分别操纵首字、尾字的位置概率信息,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发现,只有尾字的位置概率信息有词切分的作用。之所以首字的位置概率信息没有词切分的作用,可能与汉语文本独特的书写形式有关,例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相邻两个词共享一个边界,如“飞速”的右边界和“发展”的左边界是同一个。这意味着当读者识别前一个词“飞速”时,其右边界和下一个词“发展”的左边界同时被识别。因此,当读者注视“飞速”时,不再需要利用下一个词首字的位置概率信息进行再次切分,此时尾字的位置概率信息在右边界的识别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这对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第一,在阅读材料中,可以通过词间空格、颜色交替、“/”等方式将词切分开来,帮助读者(尤其是初级读者)从视觉上获取词长信息。看似简单的文本呈现方式的改变,就可以大幅提升初级读者(包括阅读困难群体)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的效率,减少词汇习得中的“马太效应”(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第二,在字词教学中,不妨进行词汇拓展教学。在讲解一个生字或是生词的时候,同时呈现包含某一个汉字的相关词语,帮助学生总结每个汉字的位置概率信息(尤其是尾字),外显地指导学生掌握该信息,以期学生能在阅读中活学活用帮助词切分,提升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