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双减”工作
摘要:这段话很重要,但许多人也许没有足够留意。对于“双减”工作,党中央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这几天,“双减”成为人们持续热议的话题。对《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文件的解读也极多,一些政策条文被掰烂了、揉碎了讲,希望读懂其中的微言大义。
不过,仅仅就《意见》文本来理解“双减”可能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双减”工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一开始就强调: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段话很重要,但许多人也许没有足够留意。对于“双减”工作,党中央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为什么如此重视?
一段时间以来,义务教育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这导致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加,教育焦虑持续放大,人民群众对此不满意、不高兴。
更为严重的是,规模过于庞大的教培行业,如果任其发展,将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这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还将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培训机构利用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营销,推高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和依赖,使得不少孩子失去童年、失去自主、失去生成志向的最佳时机。这或许能在“提分”竞标赛中实现短期功利性愿望,却可能影响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长远幸福,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发展、民族前途。
近些年,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低,甚至招飞行员都不容易找到身体合格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低龄化同样令人忧心,《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不时出现的青少年自伤自残自杀事件,更是刺痛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双减”工作所针对的,正是这个首要问题。如果任由现在的状况持续下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就可能落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可能受阻。
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对推进“双减”工作所下的决心之大、所采取政策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意见》起草组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部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专家和培训机构代表座谈会,开展了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对校内和校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意见》的出台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充分调研,主要政策经过了充分论证,广泛吸收采纳了各方的意见建议。当然不可否认,对于“双减”,部分人存在不同看法,有些道理似乎也说得通,但小道理永远要服从大道理。党中央从全局考虑、从长远考虑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严格地、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对可能出现的打擦边球、搞变通的行为坚决查处。
同时需要强调,“双减”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这是一项复杂、系统、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容易,但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仍然任重道远。这次《意见》也布置了许多改革任务,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改革力度,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深层次难题,“双减”工作才能做到群众满意、中央认可。
总之,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考量“双减”工作,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对待“双减”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位统筹,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