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战“疫”家书背后的故事|恍如隔世,母女十七年“穿越”同写《战“疫”家书》

2020-03-15 18:02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青岛一中17岁的全家熠不仅仅为了家书的传承,更在向当年抗非一线的母亲致敬

青报教育在线讯 十七年前,身处抗非一线的母亲给8个月大的女儿写下了一封特殊的家书,然而,时至今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刻,母亲才将这封家书从箱底翻出。先天失聪但特别懂事的女儿每每翻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如今,她也用《战“疫”家书》的形式致敬自己的母亲,延续“家”的传承。

若非抗疫,这家书将尘封箱底

“如果不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或许,这封刊登在报纸上17年的《非典时期给女儿的信》会一直压在箱底……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故事了。”当接通记者的电话,全家熠的妈妈葛仁好这样说道。

她说,要不是“三八妇女节“单位要上报节目,自己没什么才艺,只是爱好平日里写点小文章,于是就将闺女参加《战“疫”家书》征文活动的信件和自己17年前在报纸上刊登的《非典时期给女儿的信》发到微信群里,没想到竟然“火”了。

翻看这份已经有些泛黄的报纸,葛仁好的信被放在了“头条”的位置,这是一位当时还在青岛机场边防检查站工作,刚刚生完孩子八个月的母亲为女儿留下的纪念。葛仁好说,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自己是一名军人,遇到事就应该冲到最前线。当时,防护条件没有现在好,只有口罩和手套,但边防检查站的同事们没有一个退缩的。“他们不怕吗?其实都怕,但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义不容辞!所以,一开始女儿并不理解,为什么看到电视里播放那些为了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而冲锋陷阵的逆行者们时,我的眼泪都会忍不住地往下流淌。这个时代需要英雄,孩子们总以为英雄离他们很远、很远,所以,考虑再三,我从箱底找出了这份报纸,给女儿看看当年她的母亲也是这么做的,希望她能明白、能体谅这份责任与担当。”

先天失聪,母亲唯盼自食其力

“以前总觉得,拿出自己当年为女儿写的信,还是在报纸上发表的那种,有点‘矫情’,因为孩子们只会把它当成作品,而不会体会其中的含义,但这次,马上年满18岁的女儿似乎懂了……”

当记者提出想电话采访一下葛仁好的女儿全家熠时,她迟疑了,接着,一遍一遍地向记者道歉道:“真的很不好意思,可能有件事情您还不了解,家熠先天失聪,听力不大好,所以,无法接听电话。”

葛仁好说,家熠是在出生一岁的时候到医院检查发现的,四岁时做了耳蜗手术,但听力还是没法像正常人一样。她从小就特别懂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没让大人们操过心。在小的时候,作为母亲,其实只希望她能考个技校,学个可以谋生的手艺就行,可没想到,孩子真的很争气,前年,顺利地考上了青岛一中的重点班。2019年,家熠还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春风化雨七十载 资助奋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励志之星”。

致敬母亲,再写家书传承精神

那是什么原因让家熠提起笔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写了一封家书呢?

“是一种传承的延续吧!” 葛仁好说:“家熠从小就喜欢趴在我的身边,看着我读书、写东西,后来,她也爱上了写作。平日里,总会随笔写点读后感、小日记,这次看到了17年前我写给她的信,对她的触动很大,于是也就有了她的这封信。她还告诉我,这不仅仅是一个家的传承,更在向当年的我致敬!”

青报教育在线 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