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学校总量超3300所,老教育人讲青岛巨变

2019-09-26 10:42 青岛晚报

摘要:从1948年就读明德小学,到1954年到二中读书,又在毕业之后兜兜转转成为二中的校长,主持二中东迁,邹积经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岛教育的发展。如今青岛各类学校(含幼儿园)总量已超3300所。

亲历人邹积经:从二中毕业又回二中当校长

从1948年就读明德小学,到1954年到二中读书,又在毕业之后兜兜转转成为二中的校长,主持二中东迁,邹积经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岛教育的发展。如今青岛各类学校(含幼儿园)总量已超3300所。

图片来源青岛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报志愿上初中,邹积经没有太多选择,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立第一中学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市立女子中学与校址在大学路(原镇台衙门)的崂山中学合并,校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1950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刚考入二中初中部,学校还在现在的人民会堂原址上课,到了初三才搬到太平路2号的校区。 “学校一进门是一个篮球场,有排球比赛就改成排球场,一有比赛,我们就趴在窗户上看。 ”学校面积局促,体育用地更是紧张,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热情依旧很高,人人在课后都有小组活动。1956年捷克斯洛伐克导演来中国拍摄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教育部就推荐了青岛二中的舰船模小组。

1960年,邹积经高三。当时的校长李兴之找到他,问他报考清华还是北大。校长亲自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这在当时的二中并不奇怪。校长带头抓教研,推门听课,带出了风气正、成绩好的队伍。年级第一的邹积经却并没有选清华、北大,因为父辈成分的问题,他读了师范,1965年到四十三中任教。

1984年,青岛市教育局成立师范教育处,邹积经任处长。经过文革浩劫的青岛教育,人才断层严重。实在没有老师,初中生一毕业就开始教书,四十三中一年留下了7个毕业生当老师。师范教育处管12个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是要从教师队伍素质入手,抓紧培养储备人才。 “那时候,教小学的达不到中师学历,教初中的达不到大专学历,教高中的达不到大本学历。我们提出了‘三年入门、六年达标’的目标,当老师三年内要开始深造学习,六年里要达到教书育人的标准。 ”

1984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班毕业率、7~15周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分别达到99.2%、99.3%、98.2%、99.5%,成为全省率先普及小学教育的地市。

1994年,邹积经回到青岛二中担任校长。回到曾经的校园,他为学校的发展欣喜,也为办学条件的狭小发愁。随着市政府东迁,青岛二中也迎来了动迁建新校的机遇。1999年,新校落成。 “学校的空间一下子大了,学生数量翻番,有了各种社团教室和实验室,体育活动更是可以大展拳脚。全省的学校都来参观,接着,各地也开始了学校布局调整。 ”邹积经整整一年时间住在学校宿舍,抓教学,看晚自习,像他崇敬的老师、校长那样,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图片来源青岛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亲历人崔洪生:学生参军响应国防建设

崔洪生1957年进入青岛一中,开始了六年的学习生活。还没进校门,一中为祖国培养人才的氛围就曾让他印象深刻。 “抗美援朝,一中大批学生报名参军,光是通过审核,批准入伍的就有近200人。那时候大卡车拉着戴大红花的学生新兵去报到,人们沿着中山路一路欢送。 ”到了崔洪生上学的时候,一中学子报名参军依旧踊跃,他所在的班级就有3个人进入部队。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一中为国育人的目标,这些年来没有变过。学生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联系起来,哪里需要哪里去。一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扎实,我们那个年级去当兵的人里,很多成为了将领。 ”从曲阜师范毕业之后,崔洪生在农村学校教书,之后回到青岛一中任教师。恢复高考之后,一中许多毕业生报考军事院校。 “我们校友参与了第一艘国产航母的建设工作,大家都响应号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