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基础知识“空白” 60.9%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
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基础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记忆模糊不清的情况,这让我们不禁感慨,学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基础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记忆模糊不清的情况,这让我们不禁感慨,学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日前,中国青年报社对201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日常遭遇基础知识“空白”时,60.9%的受访者第一反应是利用网络进行搜索。虽然基础教育阶段学到的很多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66.2%的受访者觉得不白学,影响是潜移默化的。57.3%的受访者觉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受访者中,00后占1.1%,90后占26.3%,80后占50.6%,70后占16.7%,60后占4.9%。一线城市的占35.9%,二线城市的占46.3%,三四线城市的占14.2%,县城或农村的占3.6%。
遇到基础知识“空白”时,60.9%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12.9%的受访者基本都记得,42.6%的受访者记得大部分,22.7%的受访者记得一半,20.2%的受访者只记得小部分,1.6%的受访者觉得几乎全忘了。
“我现在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严重。”在银行系统工作了5年的范辉,感慨颇多。“研究生刚毕业时,就总有这种情况,现在更严重了。有一次一个客户说他名字有‘昕’字,当时我提笔想了好一会儿”。
正在国外攻读硕士学位的闫骁(化名)也颇有同感。“学理科后,语文、历史似乎就离我远去了,比如我经常把诗背串。有一次给女朋友发消息说,‘夜深忽梦少年事,唯梦闲人不梦君’。结果她回复说,你背串了。还有一次,女朋友在看《后宫·甄嬛传》,我问她是什么时候的事,她说是雍正年间,我答道,雍正是康熙的爹吧,结果又引来了嘲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说,生活是多样的,学习的东西也应该是多样的,但是学生目前学习的内容有些单一,没有和多样性的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很容易遗忘。他认为,学习的知识还是应该跟学生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
针对不少人学到的知识都“还给老师”的现象,66.2%的受访者觉得不白学,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4.5%的受访者觉得白学了,当初学那么辛苦没什么意义;9.3%的受访者不好说。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哪些会印象比较深刻?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历史地理(56.4%)、数学知识(50.7%)和人文社科(44.6%)印象比较深刻,其他依次是:物理化学(33.2%)、外语(26.3%)、音乐美术(15.6%)、体育(11.7%)和德育(13.8%)。
因为在银行系统工作,接触数字比较多,所以范辉认为数学是自己最擅长的。“每天看股票、看期权,对数字比较敏感,工作也需要我们有快速、精准的计算能力。但是其他方面就不太行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感觉初中高中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范辉对自己的一件糗事印象尤其深刻,“同事说想去敦煌看莫高窟,我随口说,敦煌是甘肃的省会吧,立刻引来大家一阵大笑。我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甘肃的省会是哪个城市,最后还是求助了百度”。
闫骁说:“学的时候没记住,零零散散的知识混在一起,就容易忘东忘西。另一方面,现在网络很发达,忘了什么直接搜索一下就行,很少再特意记了”。
调查也发现,日常遭遇基础知识“空白”时,60.9%的受访者第一反应是马上利用网络进行搜索,23.6%的受访者会凭借记忆在大脑内搜集知识,10.8%的受访者询问身边的朋友,2.5%的受访者放到一边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