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大数据|2017高考各科高频考点分布详表+复习建议

2017-08-14 16:33 高中生学习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翻开任何一本高考复习资料,我们都会发现:几乎所有资料都以历届高考真题作为典型例题和练习题,用来显示资料的高品质。可以说,高考真题是备战高考最宝贵的资料。尤其是2017年高考试题,透漏着2018年的备考方向!

翻开任何一本高考复习资料,我们都会发现:几乎所有资料都以历届高考真题作为典型例题和练习题,用来显示资料的高品质。可以说,高考真题是备战高考最宝贵的资料。尤其是2017年高考试题,透漏着2018年的备考方向!

今天,青报教育在线(iqdedu.com)就带你真正走近2017高考各科真题,用数据、图表进行详尽的解析,并提出最实用的2018备考建议,让你的复习更加高效!

2017年高考语文卷全解读及2018年备考攻略

一、高考语文试卷及分析

二、试卷细化分析

论述类文本

全国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选材在难度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是考生很熟悉的题型,容易接受。不过考题设置还是很有技巧的,第一个问题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考生容易看错;第二个问题没有办法直接找到相关的句子,必须要从全文进行把握;第三个题目才是最简单的题目。

文字类文本

全国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文本是一篇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字数在1300字左右,与往年相比略有减少,且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表达偏于口语化,文字较容易理解。与此同时,这篇文章又存在分段多,结构层次较含混的问题,在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文章中的转折,以便能够好的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实用类文本

此次实用类文本选择了非延续性的新闻材料,阅读量相对较大。四则材料的内容形式有所不同,其中材料一为“真实聚焦”的内容,材料二为图表形式,材料三是“发展报告”,材料四是学术论文类。时间在2011年左右,不具有新闻时效性的特点,不属于时事热点新闻,这是有变动的地方。但是整体的难度系数不大,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福建考生并不会陌生,在质检考试时候已经有写过,所以不会让考生恐慌。题型上没有变动,第1题、第2题都是客观题,分别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和正确的两项,要点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第3题为主观题,需要找到问题的区间,分析归纳后有条理的概括,这道题要求考生养成条分缕析的思考和答题习惯。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从出题的来源来看,都是以正史史书为标准,选择人物都是正面人物,精神上都值得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此外选择人物的时候,也是比较冷门的人物。文言文字数中等,无过难处。出题难度较低。

古代诗歌阅读

今年古代诗歌阅读,分值和往年一样,但题型设定略有不同,不同于往年两道简答题的设定,今年才用一道选择和一道简答的形式。

名篇名句默写

全国课标卷名篇名句默写考14篇高中古诗文和50篇初中古诗文,共64篇,而且是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本次题目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进行衔接理解性默写。选取的诗文一篇出自初中部分的《观沧海》,一篇出自高中部分的《阿房宫赋》。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的题量、考点设置与去年相同,考查成语的辨析、病句、关联词、表述、推断。舍弃图文转换题。

三、2018复习建议

阅读

首先,阅读在高考题中是重中之重,方法很简单,可以大声读,跑操前,回宿舍、教学楼的路上,抓紧时间锻炼语感。而做过题后必须系统地总结,列出最简单的错误类型(主要指论述文、文言文以及大阅读选择题)和做题要领(诗歌、翻译、大阅读)。下面举一些例子:

1、论述文常见错误类型:有无、偷换、因果、对象、范围、程度、答非所问

2、诗歌形象类:扩形象+析例句+明作用

3、诗歌手法类:点明手法+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4、诗歌作用类:结构(集合题目上下文考虑)内容(朝代作者手法感情)……

如果阅读时把类似简短的技巧记在心中,考试时灵活套用,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作文

然后,关于作文,总体来说就是多读多练。拿写议论文和时评文来说,在于同学们高一高二时多看各类文学作品。在不耽误学习的条件下看看书是很放松而且培养气质提高写作水平的。而放假时多看看新闻,不仅可以让同学们的观点令人眼前一亮,高考后自主招生面试时也会游刃有余。加上平时多积累名言、定期练笔,作文就搞定了。

积累

总体来讲,听讲要学会适应老师节奏,合理利用课前提问时间多记忆,不要上课走神刷题。语言科目得学会理解的方法并找到手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多刷题。针对语文科目短平快的性质合理安排课间时间学习并积累。积累本这个东西,要记有用的套路而不是写流水账,附上与套路相关的个别典例,并定期复习。

2017年高考数学卷全解读及2018年备考攻略

一、试卷总体结构说明

2017高考数学试题的难度不大,文科和理科的数学难度有所下降,试卷结构完全贴合新高考的考纲要求。考察内容方面注重基础的考察,重点突出考察“三角函数”、“数列与不等式”、“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这六大板块依旧是考察的重点,且难度适当,依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在基础中考察能力”的要求。同时文科和理科在命题上面的差异性也逐年减小,加大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减小计算的难度。

二、2017年高考数学I卷考点与考值分布

(文科)

(理科)

2016年与2017年高考I卷的对比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近两年,随着参与全国卷考试的省份的不断增加,命题的规律越发明显,必修部分仍是考察的主题,选修部分文科和理科的差异也在逐年减小。

四、给2018届备考生的备考建议

1、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

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要扎扎实实,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理解透彻,明确它们要求以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2、阶段自查,归因提升

每次订正试卷或作业时,在做错的试题旁边要写明做错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找不到解题着手点;

(2)概念不清、似懂非懂;

(3)概念或原理的应用有问题;

(4)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有问题;

(5)情景设计看不懂;

(6)不熟练,时间不够;

(7)粗心,或算错。

以上方法经过一个阶段自查,建立一份个人补差档案。通过边查边改,重复犯的错误一定会越来越少。同时,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考试时增强自信心。

3、强化定时训练,及时反馈矫正

学好数学要做大量的题,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数学不一定好,因此要提高解题的效率,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定式训练是必要的。

(1)要有针对性地做题,典型的题目,应该规范地完成,同时还应了解自己,有选择地做一些课外的题,但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

(2)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

(3)提高计算能力。

4、回归课本,抓住考纲

尽管复习时间紧张,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复习才有实效。

5、加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

着眼于理解数学,真正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是靠题海战术取胜,通过分析典型问题解题过程,熟练解题,提高解题能力。

2017年高考数学卷全解读及2018年备考攻略

一、题型分布

二、各知识点分值分布

三、考察难度与趋势

今年新课标I卷,无论从题目难度还是题型设置,都基本延续了2016年的出题模式,整体来看,略有微调,但难度不大,但通过卷子可以看出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视,因此也能从中窥探出未来高考英语的命题趋势。

1、 阅读理解整体无大亮点,显得比较中规中矩,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都有,前3篇的题目设置也相对容易,第4篇的推断题比较有难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词汇量、词汇辨析能力、精细化阅读能力。

2、 七选五阅读虽不是学生最喜欢的小标题类说明文,但题目难度不大。根据原词或同义复现等技巧即可迅速锁定答案。

3、 完型填空增加了对动词词义辨析的考查,但难度降低,未考查到连词和介词。名词类、形容词和副词类的考查,需要学生对上下文语境理解透彻,方能对应出正确答案。

4、短文改错增加了序数词的考查,由eighteen改成eighteenth。语篇填词和改错,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能力。

5、书面表达考查通知类应用文。题目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顺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在通知对方消息的同时还要顺带介绍唐朝历史,对学生的文化功底也是一番考查,所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已过去。

综上,整体试卷难度不大。准高三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身学习,也要胸怀国家社会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综合型人才。

2018届英语复习

建议1:语法训练题要少做但要精做

从近年来高考改革趋势及英语语法试题命题的走向来看,“基础、常见、实用”这六字方针是语法试题的命题原则。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基础、常见和实用的语法题目的训练,注重梳理。高考语法题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知道,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促进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平时要对语法中的疑点、难点做好记录,并配合典型的语法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要牢记“题不在多做,而在精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建议2:语篇训练要多做并限时做

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复习的主线是十分明智的,因为这是新课程标准、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形填空、七选五、写作等。

根据高考改革,英语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限时的要求,应限制在30分钟内读完3+1(3篇阅读+1篇七选五)篇短文并完成10+5(10道阅读+5道七选五)道小题的选择。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除了教材,平时也要多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高对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熟悉度以便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建议3:利用阅读语篇复习词汇、句型和语法

在做完限时阅读后,建议将短文重新再看一遍,对文章所出现的词汇、短语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语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交际背景,而且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猜词,推理完成对语篇的理解,并带动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复习,形成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习惯,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阅读也是记忆单词的好方法。

事实上,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便于认识和记忆,并且词义记得准确、清楚。

建议4: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大量阅读,另一方面离不开反复地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平时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背诵一定篇数的经典范文,并在此基础上多读、多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之,高三英语学习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只有策略、技巧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刻苦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2017年高考理综卷全解读及2018年备考攻略

2017年物理全国卷(I)

一、题型分值分布

1、结构变动(选择题)

今年全国卷8道选择题,第19-21题为多项选择题,2016年多选题为18-21题,2015年是第19-21题。虽然今年单选题难度不大,但是题型较新,多选题难度适中,相对合理,均为常见题型,总体本次考试在选择题中,题型变化较大。

2、考题类型有调整

(1)今年将选修3-5列为必考内容,直接出现在选择题的第14题和第17题。

(2)往年常见的天体运动选择题,今年移到计算题,但也只是借用了天体的模型考察功能关系,并没有深入考察具体知识和公式。

(3)生活实例题增多,如第14题的火箭升空、第15题的乒乓球发球技术、第17题的伪科学工程“人造太阳”、第18题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第24题的太空飞船等都结合了生活实例模型。

(4)实验题还是继续全国卷的老套路,器材创新,知识基础。考察了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计算,题感信息提取以及U-I图像的定性分析,难度中上。

(5)计算题综合度加强,最后一题计算量大,要求有较高的数学思想,需要分类讨论。

3、综合分析

今年考试题型结构和内容均有变革,但均为考纲要求考点,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联系以及各个模块间的综合应用,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应用。

二、考点分布表

1、学科基础知识要扎实,一轮复习最关键。

2、思维方式要适当发散,不能仅仅局限当前的方法和思想,也应该去关心当下的前沿技术,这些往往是出题的来源。

3、计算能力要加强,多动手算,少拿计算器。2017新课标1卷几道题计算量较大,但题目本身难度却不大,很多学生到此都望而却步。

4、平时上课笔记一定要记,隐含很多高考考点与题型,譬如选择题14题、16题、19题、20题在平时上课都曾出现过类似图像或问题。

2017年化学全国卷(I)

一、试卷概览

纵观化学试题,全卷设计合理、题型新颖、知识点覆盖广、梯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命题在注重考察考生自主学习,整合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总体上看,立足基础,稳中有变,形式灵活,难度适中。本试题没有出现偏、难、怪的试题,体现了国家考试中心稳定的命题水平。

二、难度区分度

与2016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相比,考生做题容易上手,中间略有挣扎,整体难度基本持平,略有上调。在选做部分,【物构】和【有机】两道选考题,整体难度略有差异,不过差异幅度收窄,体现的考试的公平性。

全卷,必考部分涵盖必修模块“必修1”、“必修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选考从“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二选一,细化各模块的分值分布相对均衡、合理。能全面考察学生高中化学的综合学习情况。

三、知识覆盖面

知识考点分布表

模块分值分布图

教材分值分布图

此外,全卷有多个地方创设的新的情境,例如第11题的惰性辅助阳极、第26题的开始定氮法、第35题的电子跃迁光谱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也体现了高考选拔性考试的命题特点。

四、2018届备考建议

一、依纲据本重基础

依纲:

从全国历年高考题看,每年的高考题绝大多数的题目都在考纲界定的和能力要求内,特别是在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覆盖考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扎实的对照考纲进行复习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据本:

高考命题并非无迹可寻,研读历年试卷不难发现试题往往源自教材,熟悉教材上重要的知识点,以2017年高考选择题为例,选择题第7题的 “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源自课本(鲁科版必修二 P96)。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好好的回顾重温教材,对有效的消除知识盲区有很大的帮助。

重基础: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的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里面最基础的两层,在今年和往后几年的高考命题中都会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抓住基础就是抓住化学的命脉。

二、多练多想多总结

多练:

高三全年的学习中,练习是复习的重要一个环节,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的标准。一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能有效地提升做题的准确率和速率。

多想:

通过近年的高考分析不难发现,高考对于记忆的要求逐渐淡化,更多的强调要求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反思、理解、整理,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学科素养。

多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归纳总结好。特别是高考常见的考法、经典的题型,每一种类型的解题技巧,善于通过整理平时做错的每一道题,形成错题集,经常性的回看,减少再次出错的概率。

三、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

本次物构第一题考的是物理跟化学的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其实是近年高考理综卷的一个典型的特点。这种考查方式典型的反映了考纲中提到的对信息的提取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注重知识的迁移及综合应用。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度要求较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新高三同学应该逐步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训练掌握完整基础知识的能力。在暑期或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充分复习高一高二的基础内容,并适当提升相应内容的训练难度,打造完善的个人知识体系。这个部分就是地基,非常重要,做的好,整个高三年的复习就事半功倍。记,然后提炼成体系。

第二、训练信息整合的能力。基础知识体系搭建完善大概在寒假前后可以完成。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轮复习。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知识点的各种考法。适应知识体系上的各种变化方式。

第三、训练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的能力。以接近高考题的模式充分训练,熟练掌握高考理综的各种新颖的考查方式。特别是难题模块的攻克。在全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全卷涉及计算的部分占了23分的分值,分值比例高,体现了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学科特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7年生物全国卷(I)

一、考试范围

本次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内容为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选考内容为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其中选考内容为二选一。

二、试卷结构

本试卷为理综综合测试卷,生物分为两部分,共11题,满分9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题,最后一题是选考题,共54分。

三、知识点分布及分值

1、知识点分布

2、考点在各教材中所占的分值

1、选择题

(1)第1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要求考生理解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的区别,属于基础应用题,比较简单。

(2)第2题:考查观察类和鉴定类实验,考生不仅要熟悉各常用染料的使用方法,而且要懂得使用原理。台盼蓝这种染料比较陌生,可能对部分考生造成一定干扰。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

(3)第3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和实验分析,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知识转化和图像信息处理的能力。难度适中。

(4)第4题:考查免疫学原理,要求考生熟记过敏反应的原理和症状,比较简单。

(5)第5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和应用。对图像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有一定要求。难度适中。

(6)第6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熟练应用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减数分裂过程,难度适中。

小结:选择题依然侧重于考查主干核心知识,对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要求较高。第1、2、4题难度较小,有对基础知识的正确记忆即可正确作答。第3、5、6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及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突出的是加强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在整张试卷中都有所体现。

2、非选择题

(1)第29题:此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DNA和RNA组成成分的基础知识记忆,另外需要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原理。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文字组织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2)第30题:常规题型考查,学生需要理解题中所给的“CO2补偿点”的定义,结合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即可快速解答。

(3)第31题:常规题型考查,通过题目所给两种渗透压的定义,结合内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答案,能力要求不高。

(4)第32题:常规题型考查,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此题看似“大”,但是考的点相对简单,设置的三个小题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联,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准确的将信息转移到设问中进行解答。

3、选考题

(1)第37题:考查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重点考查了土壤微生物的特点。

(2)第38题:考查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技术”,重点对基因工程进行考查,题目预先给了一些信息,要求考生读懂信息,并结合基因工程的步骤及基因表达的特点进行解题。

小结:非选择题总体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在相关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又将小的知识点进行链接,需要考生具有扎实的知识掌握度,而且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文字的规范性表述有较高的要求。

五、总体评价

总体来说,此次试卷难易度正常,简单题和提升题的题量设置合理。近两年的高考生物命题形式类似,往常“生态与环境”这道必考题逐渐淡出了命题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道侧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题,并且此题的命题方向也比较灵活。此次命题,不仅注重对考生主干知识的考查而且对其侧翼的知识链接也比较强,一如既往的要求考生要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因此也使得试卷对不同能力的考生有一定的区分度。

六、2018备考意见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观察近几年的全国卷生物试题会发现,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而考生的失分往往是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深或“懂了”但不能正确地表达。

因此,在复习时要夯实基础,注意主干知识的积累,理顺知识脉络,全方位覆盖所有考点,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1)明考纲读教材,(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要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辨析,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某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深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学科思维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能力结构应以生物学科考试四项能力要求为基础,在重视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学习的同时,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平时复习时,尤其要加强表达能力、实验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上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做不到的,因此在课后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

2017年高考文综卷全解读及2018年备考攻略

2017年政治全国卷(I)

一、试卷结构

二、考点分析

(1)选择题

(2)综合题

(3)分值分布

经济生活:16分(4选择)、14(1材料),合计30分。

政治生活:12分(3选择)、12(1材料),合计24分。

文化生活:4分(1选择)、14(1材料),合计18分。

生活与哲学:16分(4选择)、12(1材料),合计28分。

整体来看,试卷仍是注重基础、稳中有新,没有出怪题、偏题、陈题目。选择题部分呈现方式规范,图文并茂,组合式选择题均为两两组合式,主要考察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非选择题部分综合性较强,重视学科内不同模块综合考察以及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采用“三题五问”(1+1+3)的形式,但是各模块分值比重没有变化,问题指向和作答要求依然明确,答案书写量适中。

2017年地理全国卷(I)

一、试卷结构

二、考点分析

三、分值统计

四、总结

1、试卷总体结构

总体来看自然地理部分占比高,试卷难度较大,具体如下:选择题中2-5题考察人文地理;选择题第1题和6-11题考察了自然地理。综合题中36题考察了农业生产等人文知识;37题主要考察了自然地理的差异性知识。选做题今年只有二选一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其中选择题1-3和9-11,主观题36题、环境保护均设计区域地理内容,而且对区域知识要求较高。

2、高考趋势:注重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察

近年高考高频考点不断重复出现,如气候、水循环、河流地貌、差异性、城市化、工农业区位因素、地域联系等从各个角度,不同深度反复考察。这些考点也将是最近几年的核心考点。

分析试卷我们发现2016年和2017年新课标一卷有如下共性 ↓:

①均考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化是当下社会热点地理现象,和中国的各个区域都密切相关,通过城市化的考察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

②均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2016年36题,2017年36题都是以某种种植业为背景,考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同的是2017年涉及了中外区域联系。对工业业区位因素考察,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地理核心素养。

③都考察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同时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差异。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最核心的知识,也是重要的地理思维。

④内力地貌、洋流这两块知识依旧没有考察。新课标一卷对于这两块知识的考察甚少。

3、试卷新变化

2017年试卷与2016年试卷相比有如下新变化 ↓:

① 15年和16年都有考察的河口海岸地貌17年没有考察,同时17年题目连往年必考的外力地貌也没有涉及。

② 主观题改多年来一中一外两个区域的模式。今年主观题,只给了肯尼亚一个区域,在主观题中并没有直接考察中国区域,而是用了一个假设区域“某山地”。

③ 试题对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不断加强,对地理原理的考察不断加强。17年主观题37题试题特别强调逻辑分析能力,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求高。同时16年主观题37题第(1)小题,17年主观题37题(3)(4)两题都是对地理原理的直接考察。同时要想解出这些题目要有比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要综合材料信息和原理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2018届备考建议

1、巩固基础

研读《课标》,紧扣主干知识,以自然和人文协调、人地协调为主线,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做到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紧密结合。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白彼此之间是如何影响的,注重各种图表的积累,要做到心中有图。自然地理复习关注原理;人文地理应注重深度及整体答题思路;区域地理加强运用地图的能力;尤其要重点训练从图表提取信息并解决的能力。

2、勤于总结

注重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善于总结错误的知识,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对于高考试题要典例精做精析,熟悉高考题的脉络,总结自己的答题思维模板,进行活学活用;同时建立一个积累本,把我们在考试、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一时未想起的口诀,公式,答题模版,总是记不住的知识点,都可以整理在这个本子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对错题想想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错,对不熟的知识反复记忆。

3、注重能力

注重知识点的思维建模,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注重题目的每个细节,练题过程提高语言表达逻辑能力;强化主干知识在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4、关注热点

对于社会热点加强关注,并将热点与区域地理相结合,重视图表信息深度剖析,从而更好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提高核心素养。

2017年历史全国卷(I)

一、试卷结构

二、考点分析

从选择题的分布来看:

24-31题依然是中国史的内容。24-27题一如既往的热衷于中国古代史的考察(占16分)相对16年而言更重政治轻文化,与15年相同。这一点体现了高考中必考点年年考,非必考点隔着考的原则。同时都设置了一道与书本无关的史料分析题,重点考察学生能力。28-30考察中国近代史,近三年重点没有任何变动,至少2道以上的近代政治题。31道基本稳定中国现代外交这个知识点。32题近三年必考古希腊罗马文明33-35一改往年2道经济1道政治的惯例,17年3道全部都是经济。

从材料题来看:

4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比较方面的能力。基本上都是中外对比,注重考查近代史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应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42题固定形式小论文,虽然每年的形式会有所变化,今年又出现表格对比类,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生提炼观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史实,切忌泛泛而谈。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述的分行与表述。论题要概括不可具体,要找出相同点;论点要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5-47题的选修题,材料都是课本外的史料,因此要加强材料的提取能力。注重原因、内容、特点、作用、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等方面全方位考虑。

三、备考建议

(一)科学认识考纲与课标 

1、新课标的历史考纲与教材不同,它是按古代、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体系编制的。

2、主题思想: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具体来说,就是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现有的教材,构建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历史上的制度、思想、观念比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应多关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历史问题以及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并从整体的、文明交融的角度去认识这些问题。强调三大核心史观:工业化、生产力作用的现代化史观;尊重各文明单位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的文明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关系的全球史观。

3、突出能力考察:基本知识点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但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命题时,往往会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

4、中学教学更加注重对新课标的研读,领会其精神实质,注意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复习 

①中国古代主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②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本质特征及其深层原因、国际背景和相互关系。

③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社会政治变革、经济生活变迁、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关系调整及其纵横交错的联系和影响。

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相近相似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背景原因的对比联系。

⑤教材所涉及重要历史概念的分类集合复习。

⑥当代重要史学思想和方法,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等应用举例。

(三)构建立体式知识体系

1、 抓“点”:即坐标,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

如“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有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线”:即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

如古代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点”有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这构成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 铺“面”:即某一时期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可以总结为:一是巩固政权(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三是完成过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双百”方针、教育方针等)。

4、 织“网”: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

按模块重整教材,清晰勾勒历史发展脉络→

历史(I)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I)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近代前期中国政治的变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探索与影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4、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7、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阶段通史为主,整合三个模块的知识内容 ↓:

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外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

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

明清(1368年~1840年)——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世界近现代:

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期(14—16世纪)

政治革命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17~18世纪)

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19世纪)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与调整(20世纪初~1945年)

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1945年至今)

中国近现代: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年~19世纪60年代)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四)在文明史观统领下,“中外关联”、“领域结合”

1、注意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角度进行复习。如复习希腊罗马历史时,应侧重在雅典民主和罗马法律上;复习孔子思想时重点放在“仁”上,因为“仁”对于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有积极影响。

2、“中外关联”是指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复习。近年学科内综合大题从这个角度命题的频率非常高。

3、“领域结合”就是阶段特征,即某一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所反映的阶段特征。

4、从新的史学视角下复习:

①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与西方民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比较。

②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文明对东西方科学技术不同发展道路的影响。

③中、西方近代化的背景、起因、进程、内容、结果的比较。

④中国近代主流思潮演变的原因,以及与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联系。

⑤近代西方主要国家不同政体形式的各自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⑥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方式的演变及其原因和影响。

(五)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1、关注周年历史事件。如中华民国成立、一二八事变、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九二共识、古巴导弹危机、哥伦布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欧洲联盟条约》签署。

2、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型社会等。

(六)融入社会,积累现实生活认识

关注社会现实有助于理解历史问题,要引导学生从知识体系转向生活体系,从生活当中总结知识,将历史现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既要关注和了解国际、国内社会发生的事情,也要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将学科间知识综合应用,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问题的核心要素,对历史境况的特点有一定的感悟,能概括出问题所涉及的历史发展趋势,并且,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和观点。 

(七)加强规范性训练与解题指导

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路不开阔,思维不活跃,审题能力不强,解题能力弱,也是学生丢分和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既省时高效,又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得分率,所以在整个高三阶段都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审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

一是精心筛选好题,好题标准——新题、新意、能力型题目;

二是注重解题方法、技巧指导;

三是审准题意,规范答题。力求做到:

①行文规范;②行文简洁,根据所设问题的分值估计知识要点的多少;③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

四是强化限时训练和适当规模训练,并及时评讲与反馈。

五是错题反复研究,设计变式训练,以此作为提高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作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提高高考得分率。

(八)演练真题,提高能力

(1)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对文言文、半文半白的文字,世界史译文及一些外交文献,这些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文字进行专项训练。

(2)进行语言表述能力方面和知识迁移能力专项训练。

(3)在进行训练时最好采用高考真题作为载体,因为真题是最接近高考的,真题训练是最好的训练方式,重在揣摩高考真题的命题思路 。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