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上学时被老师骂笨被同学嘲笑 为何成人后仍难释怀

2017-07-26 08:47 法制晚报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据调查发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校园冷暴力,会给受害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且伤害后果持续时间长,但由于这类暴力行为较为隐形,常常不被发现或被人忽视。

“在外地念小学的时候,因为口音被同学们嘲笑,他们成群结伴但都不带我玩,每天只能被欺负得哭鼻子。”

“初中学习成绩不好,一次月考考了班级倒数第一,老师在课堂上用很多难听的话骂我蠢,觉得我被老师抛弃了。”

……

这些受访者如今都已成年,但对于校园时代的“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

上学时被老师骂笨被同学嘲笑 为何成人后仍难释怀

据调查发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校园冷暴力,会给受害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且伤害后果持续时间长,但由于这类暴力行为较为隐形,常常不被发现或被人忽视。不仅如此,冷暴力在长时间发酵后,还常常诱发肢体冲突,变成武暴力。

据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近日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起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170人,其中一部分正是由校园冷暴力变为武暴力,有的是施暴者的暴力形式转换,有的则是冷暴力受害者内心积聚愤怒,为寻找存在感、认同感,选择暴力反抗。

班里被孤立 妈妈却告诉其别放心上

亮亮是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名高中生,性格有些内向。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一个不怎么合群的小伙伴。而对于亮亮来说,他害怕融入群体,这是因为读初中的时候遭遇过校园冷暴力。

当时,亮亮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初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亮亮成为班上同学的嘲笑对象。

“大家都不愿跟他玩,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是成群结队坐在一起,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亮亮所在初中的老师告诉记者,后来重新给亮亮安排了寝室,并对全班同学进行了教育。但是,亮亮心中的创伤并未抚平,至今仍在“作痛”。

校园冷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通常表现为老师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以及不公正对待学生、监视学生动态等,或是一群学生刻意疏远、歧视、孤立、嘲讽某一学生,造成某一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根据今年4月相关机构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其中15.8%的受访者表示很常见,70.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有。

可见,校园冷暴力就在身边,但其一般不会立刻产生影响,也不易引起关注,具有一定的隐性。而当冷暴力走向显性时,往往就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六安市某高中高二学生娟娟回忆说,上小学时,她有两个关系很好的同学,但后来因为一些矛盾,导致两个同学都不理睬她。其中一个同学是老师的孩子,在班上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就鼓动其他学生一起排挤她。受了委屈,她回去跟妈妈诉苦,本来以为妈妈会帮她“出头”,但妈妈却告诉她,别放在心上。

于是,娟娟选择隐忍,但这并没换来和解,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欺负。有过之前的经历,她觉得再跟家人讲也不会理,特别无助。在这之后,娟娟情绪低落,不愿上学,不愿吃饭,也不愿意跟人相处。家人发现异常后,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有一定的抑郁情绪。目前,娟娟正在接受治疗。

儿时被老师当众谩骂 成人仍难释怀

校园冷暴力是相对于武暴力而言,武暴力主要是肢体冲突,而冷暴力主要是语言暴力和对精神、心理的伤害,它带来的创伤往往数十年难以愈合。

安徽某大学的应届生小俞告诉记者,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用很多难听的话骂自己蠢,当时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是被老师抛弃的人。她一直觉得长大后的不自信与这段不愉快的经历有关。

曾经历过校园冷暴力的受访者普遍认为,来自老师的冷暴力极其容易引起学生的效仿,引起群体冷暴力。而来自学生的冷暴力多体现为冷漠、孤立、嘲讽。尤其是在群体性冷暴力当中,往往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领头人,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孤立、排挤某个学生。

“小学是在外地念的,刚入学的时候,因为南方口音被同学嘲笑是‘南蛮子’,嬉笑着模仿我说话的样子。课间休息,女孩们成群结队地跳皮筋,却不肯带我一起玩,那段日子,每天被欺负得只能委屈着哭鼻子。”即使过去了十多年,步入职场的小邹还是难以释怀。

据联合问卷网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认为初中和高中阶段最容易发生校园冷暴力。讽刺、辱骂和嘲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冷暴力形式。

至于校园冷暴力对人的影响,受访者认为会在内心留下阴影、对他人失去信任、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和团队合作、不利于形成健康正确的“三观”、影响学习成绩、加重青春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产生对社会的怨恨和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等。

“冷暴力不是孩子气,也不是小打小闹,如果没能及时制止和干预,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很严重。”安徽省芝麻开门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量说。长期遭受冷暴力会形成孤僻、极端的性格,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人格发展不完善、抑郁等问题,还有可能会对实施冷暴力的同学进行报复,埋下严重的社会隐患。

校内被排挤 易与校外人员走到一起

不少教育和心理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冷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施暴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有些老师因为过于注重成绩,教育方法失当,加上个人性格急躁,对学生缺乏耐心,容易在面对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时使用冷暴力。另一方面,随着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孩子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不良信息,特别看重金钱、地位、家庭贫富,加上很多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行举止,使得有些孩子喜欢冷落别人或用言语伤害别人。

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缺乏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易成为孤立的对象。而在遭到冷暴力对待的初期,很多孩子会向老师和家长发出“求助信号”,但没有得到重视和理睬,导致孩子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或是老师和家长只是简单过问,没有进行妥善处理,造成孩子遭到更严重的报复,长期会恶性循环,形成更为孤僻、内向、自卑的性格,甚至性格畸形。

“在我所接触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很多孩子在犯罪初期都有一个相似的经历,就是被他人欺负、排挤。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在学校就没有办法建立学习生活圈,只能诉诸于校外,跟社会不良人员走到一起,去寻找存在感,沾染恶习,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从‘受害者’转向了‘施暴者’的角色。”安徽省律协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姚炜耀说。

“校园暴力案件暴露出学校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寄宿制院校尤其明显。”多年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检察院未检科科长杜学玉分析说,虽然学校宿舍配备有生活老师,但老师人手和精力有限,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很多欺凌行为发生在熄灯之后,不易被发现。即使后期爆发出来,很多学校也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手段。

防治校园冷暴力需全社会重视起来

去年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要求专项督查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重点问题。教育部等九部门也制定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预防、处置以及形成工作合力等三方面,提出更专业、细致的要求。但是相较于肢体冲突来说,具有隐性的冷暴力并不好界定。

姚炜耀认为,因为不同个体的心理耐受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认为被几个同学排挤就接受不了,有的认为可以跟别的同学玩,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的一个判断标准是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语言攻击、排挤、冷漠等,易导致某一个学生心理和精神承受巨大压力。

根据指导意见规定,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法律法规予以处置。

“如果是在校期间,学生长期受到冷暴力,造成学生出现抑郁、自残等严重后果,施暴者和学校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学生正在实施自残自杀行为,负有保护义务的老师没有进行制止,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嘲讽、辱骂等情节严重的,施暴者还可能构成侮辱罪。”姚炜耀说,但是司法维权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忽视、孤立、辱骂等冷暴力行为很难取证,还是要注重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疏导,及时介入阻断这种暴力行为。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