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 夏季高考

避开阅卷老师“深痛恶绝”的作文雷区

字号: 2017-05-31 14:20 来源:新浪综合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纵使生活中没有相对应的素材可用,老师也一定要提醒孩子,绕开一些令人生厌落入俗套的素材,从生活点滴积累和感悟入手,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雪夜背着去医院”、“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想必各位老师的点评笔下一定见过很多的作文“经典套路”。

无论是平时的期末考还是中考、高考作文,选材要“求真”。所谓“真”,包括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真实是作文的灵魂。

纵使生活中没有相对应的素材可用,老师也一定要提醒孩子,绕开一些令人生厌落入俗套的素材,从生活点滴积累和感悟入手,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令阅卷老师们“深恶痛绝”的作文素材

1,雪夜背着去医院

作文示例:

总是在天寒地冻的深夜我突然发起高烧,妈妈二话不说背起我就往医院去。风雪很大,妈妈将我裹得严严实实,而她自己穿得很单薄。

一路上她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地走着。一不小心妈妈滑倒了,她艰难地爬起来,赶紧问:“孩子,没摔着你吧?”到了医院,我看见汗水打湿了妈妈的头发,感动的泪水顿时打湿了我的心。

2,雨天打伞必倾斜

作文示例:

总是在放学的时候大雨突至,总是屋漏偏逢下雨天。考砸了的我心情糟透了,暗自懊悔早上出门时不听妈妈的劝告,如果按她说的拿把雨伞,哪至于像现在要淋成落汤鸡。

我刚冲出校门,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妈妈。她吃力地举着伞,不知什么时候我的个头已经超过了妈妈。我们一起往家走去,不经意间,我看见伞倾斜到了我这一边,妈妈的半边身子都打湿了……

3,跌倒自己爬起来

作文示例:

爸爸希望我成为一个独立性强的人,每次遇到挫折他总是说:“跌倒自己爬起来!”记得我刚刚蹒跚学步时,我挣脱妈妈的怀抱,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向前走。突然,我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起来。

我抬起头向爸爸妈妈求救,妈妈想过来抱起我,可爸爸不让。他说:“跌倒自己爬起来!”我只好自己乖乖地爬了起来。

4,孩吃荤来娘吃素

作文示例:

妈妈一个劲儿地往我的碗里夹菜,鸡腿、鱼块、五花肉……我的碗里堆得简直像小山一样,而妈妈自己只吃一点青菜。

我趁妈妈不注意将一个鸡腿夹到妈妈碗了,可妈妈又原封不动地将它放到我的碗里,她说:“你现在学习辛苦,又正长身体,需要加强营养呢!”

中高考作文的“套路”都有哪些?

01,关注时事热点

有人提出,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材料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又有时代特色,如2015年的作文中的材料即来自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其中强调的开车陋习,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依法治国是时代的主旋律,作文题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近年来促多高考作文命题都与社会生活热点紧密相关,在中小学阶段就不妨培养孩子对新闻热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孩子一起看看新闻节目,遇到社会关心的热点,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老师也可以鼓励中小学生以新闻热点作为写日记的题材,多练练笔,心怀天下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02,重视“阅读”

专家表示,这类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阅读价值观,属于限定性材料,一改以往作文审题宽泛等弊端,重视对学生认知思考、情感体验的调动,强调学生讲真话、谈真情。

中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要进行课外大量阅读。

“大量”有范围大、涉猎广之意。不仅要看小说,还能看科普等社科类的书,也是语文素养,如果孩子能把课外阅读接通到生活运用层面,写起来就更容易上手。

03,全国卷钟爱小动物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小动物成了“常客”,这种寓言式的作文素材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寓言式的作文可以从现实里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说开来,联系自己或现实生活,从中挖掘深刻哲理,更加突出时代感和创新性,可以多角度立意,甚至可以反向思维。

中小学生日常也可多一些这方面的阅读,或者看一些电视节目,以锻炼自己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04,漫画作文考的少,难度高(2016年全国Ⅰ卷)

有专家分析说,这幅漫画首先指向的是家庭教育,寓意的是爱与惩罚及其功能。这幅漫画虽然看起来主要是在跟家长们对话,其实也是在讨论中国的教育。

漫画作文要能够深化意义,展开联想,联系现实,甚至反向思维,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现自己的思辨能力,中小学课堂以及课外,可以多做一些这方面的训练。

总而言之,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语文作文是非常受瞩目的,学生在作文写作上如何发挥,也直接决定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是好比语文学习一样,作文的写作也是一个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做呢?

写好作文,中小学生应从素材积累开始

01,生活和词句积累一个都不能少

老师应教孩子善于观察,带着问题、充满情感地观察周围一切人、事、物,这是生活积累;培养孩子多读多背多写的习惯,这是词句积累。

前者教会孩子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后者帮助孩子更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中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一般相差不大,每个人从其中所能捕捉到的素材却有很大区别。要最大程度地捕捉生活中的素材,简单一句话,教孩子做个有心人。

02,作文题目要让孩子感到“有话要说”

和孩子交流时,发现他能把每一天的经历都讲得鲜活生动,可是老师布置作文题目了,孩子却不知道该写些啥内容,或者写得根本没有他心中所想的那么生动有趣,这可能是老师的题目出得不好,没有调动起孩子的日常积累;也可能是没有引导孩子恰当地组织材料。

一个好作文题目,首先要适合所有的学生去写,比如“一件……的事”,让每个孩子感到“有话可说”甚至是“有话要说”;

其次,老师不能布置完题目就走人,还要用一定时间启发孩子的构思能力,鼓励孩子从这个题目充分联想起以往丰富的素材积累。

比如“一件尴尬的事”,不同孩子就会想起以前说错话、去别人家做客甚至是捉迷藏时误捉老师所带来的不同尴尬经历。

03,鼓励学生写日记

也有孩子的确有话要说,但不知从何说起。

一个好办法就是鼓励中小学生写日记,篇幅不要求大,一句两句也没关系,关键是鼓励孩子养成流畅表达自己的习惯。

此外,写日记还能起到帮助孩子练习当天新学到的写作手法,或者让他有机会运用当天发现的某个优美句子或者词汇,从而起到巩固词句积累的效果。

04,恰当借鉴优秀例文,不能套用例文中的句子

现在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为了让孩子写好作文,书店的作文辅导书一捆捆地往家搬,优秀作文之类杂志也不间断订阅,甚至看着孩子一篇篇地阅读。

这一举动往往很容易走入两个误区:要么全篇照抄;要么看了也白看。事实上,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称得上是中小学生最好的例文。

中小学生也许并不完全理解“借鉴”的意思,基本要求就是:不能套用例文中的句子,不能把作者身上发生的事强加到自己头上。

具体借鉴的过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重点放在注意文章结构要完整,包括什么事情,经过如何,作者有什么认识等;文笔上要关注作者哪些词用得好,哪个比方形象生动;还有开头结尾怎么处理,段落之间的转承等。

延伸阅读:

2017热点时政素材解析

01,共享单车破坏问题(环保、责任、改革、梦想)

作文素材

共享单车竞争激烈。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共享单车的出现对于出行是一件极为便捷的事情,随着各品牌单车的不断投放,由共享单车所引发的交通拥堵、随便停放等现象,也成了让各方头疼的问题所在。

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步普及化,破坏共享单车的乱象屡见不鲜。记者走访发现,并非所有共享单车都“共享”了,除被破坏之外,一些共享单车甚至变成了“私家车”。

占为己有、恶意破坏、改装兜售、乱停乱走,“共”享单车,谁在“私”享?

构思点拨

1,共享单车第一个层面上的法律问题,涉及交通和市容城建的行政管理问题。

共享单车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安管理、城建市容管理,甚至涉及刑法和民法的基本财产类法律问题。上述法律法规能否在骑行过程中得到良好贯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民的法律素养。

在共享单车热潮喷涌的当下,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道德的约束范围,上述法律法规能否在骑行过程中得到良好贯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法律素养。这种法律素养甚至决定着共享单车经济模式能走多远。

人们更习以为常的是有关部门对机动车的管理,对于非机动车尤其自行车的违章问题,或偶以道德问题谴责,或视而不见。但实际上,非机动车违章问题的多见程度甚于机动车,早已是交通管理的老大难。

2,除了交通管理问题,市容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

共享单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桩停放、即走即停。这一特点让骑行更加便利快捷,也让共享单车模式得以迅速传播。但同时,无序停放、过度投放的问题已经困扰到城市管理者。

共享单车停放在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行人和机动车道、小区绿化带、盲道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交通问题,应当如何管理?市容城建部门又该如何监管?

如果尺度过大过死,可能会被诟病因噎废食,影响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专车那样;如果放任不管,有一天某一个街道会被废铜烂铁的单车占据,有一天交通会被无序行驶的单车阻塞。

未按要求停放、未按要求骑行,除了违反行政法规外,在民法层面上,便是一种违约行为,说到底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

尤其在约束和监督机制欠缺的共享单车模式下,一般违约和侵权行为都不会被追究责任,那么诚信原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骑行者最基本法律素养的表现之一。

3,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例如,如果家到地铁站口的距离较远,除步行之外的通勤方式就只能选择自行车、“蹦蹦车”以及“摩的”等黑车。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衍生出的需求催生出各种快递柜和代收服务的商机。

02,语文教材上的“假课文”(规则与底线、尊重、坚守)

作文素材

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故事:为了救患有阑尾炎的妈妈,7岁的小爱迪生找来几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让油灯的光聚在一起,机智地让家中房间变亮,医生因此成功实施了手术。

对于这则出现在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名人轶事,很少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直到8年前,数位语文教师开始和它“死磕”。

死磕的理由也相当充分——没有任何一本爱迪生传记提及此事,更何况爱迪生7岁时,医学史上还没出现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

构思点拨

这些年,我们学的究竟是不是“假课文”?漫天的质疑、声讨、抗议,如雪花扑面而来,凝结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步步紧逼的读者,教材编者没有让步,他们也较上了劲。

有编者坚决回应,《爱迪生救妈妈》绝非“杜撰”的故事,它是“有来路的”。一部77年前的美国黑白电影,以及一篇34年前的人教版初中英语课文,就是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

素材的确存在,至少,这不是一篇“比三聚氰胺更毒的假课文”。虽然救母的真实性仍然难以求证,但最起码,它有源可溯。

要不是读者和编者“掐架”,恐怕大家到现在也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一事,除了一部老电影,并无其他可以相互佐证的资料,而在故事的原产地美国,普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则名人轶事。

不过,除了释疑,编者似乎还大喊了一声“打住!”一个声音冷静地说,“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不过,只要是理性的声音,争议更激烈也无妨。倘若双方都摆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辩论,较真,“假课文”的质疑岂不会烟消云散?就怕不“较真”。

有编者委屈地回应,“语文不是历史”,主要功能应是为教学服务。也有教师淡然称,不必纠结真实性,只要价值观向善就行。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

如果语文教学纯粹是传递知识,我们的课文怎么会经过千百回的精挑细选,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旋律一致地弘扬美好高尚的情感?

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回避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但为了弘扬善的价值观,就可以抛掉真实的内核吗?

真与善冲突时,宁要朴素的真,也不要掺假的善。一个并不完美的真实形象,远胜人为塑造的高大英雄。

03,工匠精神与中国品牌(信念与支持)

作文素材

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国品牌”,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构思点拨

1,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对自我的期许,也是对他人的承诺;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堪称工匠者,必有对事业的沉静与专注,必有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他们细心打磨,不至极致必不轻付于人。

他们承继传统而不泥古,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他们诚信重诺,视质量品牌为生命而决不妥协姑且。他们摒弃浮躁,沉潜于事滴水穿石,有事业心而无功利心。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小到技术研发、车间生产、服务提升等微观领域质量水平的提升,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振兴、创新驱动等宏观战略的实施,都离不了工匠精神的支撑。

2,“中国形象”、“中国品牌”

单个工匠力量虽微,但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来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都以工匠精神来打造产品和企业的品牌,逐渐涌现出众多的“中国工匠”和富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就能打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塑造出光灿灿的“中国形象”。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制造亟待匠心回归,亟待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加持,以重振市场信心,培树国际形象,筑就“中国品牌”。

弘扬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觉,也靠文化涵养;既靠政策的激励,也靠环境的营造。既需要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企业治理理念并注重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经济环境,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既要建立体现人才和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也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迎接质量时代和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需要。让我们高扬工匠精神,照亮质量时代之前程。

04,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文化传承、积淀)

作文素材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包括各类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综艺节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受到一些观众追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泛娱乐化趋势,而这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爆发提供了契机。

构思点拨

面对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

“一条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饭馆一条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这是一个行业的生态。包括各种娱乐节目在内,从不同层次共同满足观众需求的娱乐努力,都是一种生态,文化节目也开始产生了某种生态,因为它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

但在视频节目整体占比上,我觉得文化节目的数量,其实远远不足。文化类热播节目,还是凤毛麟角。

同时,关正文认为,这些文化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努力。

“有一些节目更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满足知识传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们属于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最终合成一种叫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景观。各种层次没有所谓高低,大家都应该去努力,生态越丰富,产品成长的可能越健康。”

有评论指出,《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要理解文化节目走红的当下,必须了解中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变迁过程。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Tags:作文 高考 中考 教育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