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热点

喜迎党代会 “数”说青岛教育

字号: 2017-03-30 10:24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五年来,青岛教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简政放权等16项改革发展经验被教育部推广。

五年来,青岛教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简政放权等16项改革发展经验被教育部推广。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

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的发展目标。“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是市委市政府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理念,也是给老百姓的庄严承诺。五年来,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学有优教”这一关键词,努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面强化选择性和多样性。

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关键是提高教育供给能力,近年来,青岛把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供给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一是按照全域统筹发展、学校建设先行思路,加强学校规划建设。颁布实施《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2012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25亿元,新建改扩建760所中小学,新增600多万平方米校舍,投入资金和新建改扩建学校分别是“十五”“十一五”十年总和的3.4倍和1.38倍;在郊市区建成5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盲校新校、幼儿师专等项目启动建设,教育资源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出台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学前教育条例》,构建起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普惠性民办园认定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学前教育法规政策体系。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9所(其中农村园916所),提供优质学位19万个,全市达省定办园条件标准的幼儿园比例由原来的37%提高到了9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所占比例达80%。通过这些举措,有力提升了我市教育供给的能力。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均有了较大的飞跃,教育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教育部课题组发布的《2015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我市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指数、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中职毕业生双证水平指数等9个指标居全国第1位,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尽可能优质的教育在青岛正在变为现实。

扶弱扩优并重,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主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有关,在全国比较普遍。在青岛,主要是城乡之间,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市区南北之间,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坚持扶弱扩优并重,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在扶弱方面,围绕全面提升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先后滚动推进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和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2012年投入资金约16亿元,用于改造校舍和更新教育设施等,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市普通中小学均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2012年到2014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2.59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学校的扶持工作,推进实施了“新班班通、实验室与专用教室、图书馆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2014年开始,我市面向农村学校启动了两项专项工程:一是实施欠发达镇中小学校建设扶助计划,到2015年,市级财政扶持15个欠发达镇中小学改造12.5万平方米校舍,更新4.6万余套课桌椅。二是实施“全面改薄”工程,2015年开始,市教育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改善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全面改薄”升级版,计划到2017年,全市农村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改善,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2016年,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今年的改造任务也在逐步展开,到今年年底,改薄任务将全面完成。

在扩优方面,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从办学模式改革破题,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改革,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以名校办分校为例,我们采取优质学校区域内或跨区域建立分校(园)的形式,将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选派到分校(园),输送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快速提升分校(园)办学水平,实现优质教育品牌的辐射推广。坚持均衡配置原则,创新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建立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将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作为实现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以城乡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为重点,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特别是优秀校长、教师的统筹调配力度。

通过以上举措,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底各区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全市97.8%的中小学达到市现代化学校标准,青岛教育公平推进指数、义务教育县际均衡指数均居15个副省级城市领先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制定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意见》,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建设、优质教育资源一体化发展、教育经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配置等10个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引进高校29所,青岛高校“朋友圈”不断壮大

高等教育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层次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集聚能力,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青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水平与城市经济地位和实力还不相匹配,将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后劲,成为创新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办法》等文件,在资金、政策、人才、土地和校区建设等方面出台优惠的支持政策,从制度设计上“筑巢引凤”,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校的到来。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优良,经济体量大、活力足,高校的承载能力强,再加上优厚的支持政策,一批国内外名校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已经与市政府签约来青的高校达29所,其中已经运行的高校有13所,包括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可以说,这两年来,我们在“引智”路上衔枚疾进,名校抢滩进青,一个“大腕儿”云集的“高校朋友圈”已经雏形初现。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推进青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一是继续做好高水平大学引进工作,重点推进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5所高校青岛(黄岛)校区的建设工作;加快推动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打造以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争取中国康复大学等高校落户青岛。二是推进在青高校内涵发展,制定实施在青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在青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确立

这几年国家很流行两个词,一个叫做“大国工匠”,一个叫做“工匠精神”。这两个词都和职业教育关系非常密切。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常态,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这个阶段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的支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关键。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是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近年来,青岛市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出台实施《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从经费、师资、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校企合作、经费保障等“老大难”问题。从制度设计上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保障。

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3年,我市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开展了中职与本科的“3+4”分段贯通培养试点,全市现有17所中职和本科学校,参与了全省“3年中职+4年本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全年共招收760名学生,数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推动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市15所中职学校合作,开展连续5年大专学历的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实现了“县县有高职”的目标。这些模式畅通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渠道,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破解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的难题。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全市现有15家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30个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单位,深入开展校企一体化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就业率为98.47%,对口就业率为90.08%,分别比2011年提高2.47%和5.08%。2012年以来,我市在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497枚奖牌,其中金牌131枚、银牌234枚、铜牌132枚,连续五年位列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前六名。

教育改革创新成绩突出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青岛教育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深化改革。加强了顶层设计。围绕改革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2012年以来,新修订出台《青岛市学前教育条例》《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等2个地方性教育法规和1个政府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青岛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6-2020年)》等改革政策文件,夯实改革的政策保障和制度基础。

坚持试点先行。“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统筹设计了14大项、43小项改革试点任务,交给79个单位先行试点,为教育改革在全域范围推进探索路径。“十三五”期间,结合全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推进,设计了20大项改革试点任务,即将在全市全面铺开。

坚持示范引领。为激发基层单位改革的积极性,从2013年起,设立“教育改革创新奖”和“优先发展教育贡献奖”,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有创新、有突破的改革项目进行奖励。4年来已推出教育体制改革成果54项,均指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待遇保障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了人民反应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效带动了全市教育改革的整体突破。

同时,教育改革也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委托我市承担了高职综合改革等12项国家级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等多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我市10项改革成果也入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17项改革成果被国家教育体改专报推广。2016年10月,省教育厅批准设立青岛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我市牢牢把握目标导向、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加大在重点改革、重大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协调各方力量,开展新探索,实现新突破,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区、示范区。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近年来,青岛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着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化中小学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要提高立德树人质量,核心和关键还是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每一个课堂要质量,具体地说,就是要切实设计好每一门课程、编好每一本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好每一次作业。近年来,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义务教育学校推广弹性课时制,在普通高中学校开展普职课程融通、选课走班、小班化教育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适合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开展“阳光亮眼”工程,学生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我市获批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了83所,数量居计划单列市之首,相关改革经验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的批示肯定。广泛开展“艺动城乡”活动,成功承办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本次展演中,我市共获得13个一等奖,较上一届翻了近一番。在全国唱响了“面向全体学生,人人享有艺术”的艺术教育“青岛主张”。

坚持“标准+特色”的学校办学思路。各中小学校注重学习办学特色,以点带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中小学校办学特色已覆盖外语、艺术、体育、海洋教育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仅以高考为例,近年来我市高考质量逐年提升,夏季高考成绩屡创新高,2016年一本达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同比提高5.9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家办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校长和教师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资源。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校长和教师,不断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近几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坚持科学用人,让学校在教师选聘上拥有自主权。为尊重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实行统放相结合的教师招聘政策,采取面试前置的方式,扩大学校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的参与权、话语权、决定权,真正选拔出符合教学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建立了1+N教师补充机制,在统一招考的同时,采取学校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赴高校直选紧缺专业人才、自主招聘免费师范生和职业学校特聘高水平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等五种教师补充方式,满足学校个性化特色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师的有效补充。针对教师紧缺和教师编制不足难题,从2015年开始,实施了教师聘用制改革,全市采用聘用制办法补充教师5600余人,基本解决了教师紧缺问题,打破了“有钱招不来人,有学校没老师”的尴尬局面。2012年至2016年,中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由72.9%提升至85.1%,提高12.2个百分点。

强化待遇保障,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通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内部治理机构,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来,通过乡村教师关爱工程,全面实施了乡村教师免费体检制度,妥善解决了乡村教师上下班交通和周转房问题,加强乡村教师培训,让广大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真正做到了让城乡教师在工作上更加体面、在生活上更有尊严。

促进专业成长,让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建立了“全覆盖、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发挥名师名校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全市成立了30个名师和19个名校长工作室。完善了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市本级和部分区市专门设立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由学校按需设置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项目。目前,我市共有普通中小学齐鲁名校长26名,职业教育齐鲁名校长7名;有普通中小学齐鲁名师30名,职业教育齐鲁名师7名。齐鲁名校长、名师人数在17地市中位居首位 ,我市的校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保障每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学生上下学交通、在校午餐有保障。校园安全事关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青岛始终把校园安全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施策,确保学生安全就学。以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为例,2015年,制定出台《青岛市校车安全管理办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部门监管,财政补贴”的运营模式,在全市重点是农村地区配备1800辆专用校车,与市公安局、市交通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接送学生车辆集中检查整治的通知》、《青岛市违规接送学生车辆举报奖励办法》,建立了专业校车联合审批机制和对非法接送学生车辆联合整治机制,有效保障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我市校车规模、品牌影响、安全标准、服务标准、惠及范围等走在了全国前列。

孩子吃饭问题是大事,也是难事。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教育部门不推、不躲,而是迎难而上,建设标准化中小学食堂,决心要让孩子们吃上热饭菜、放心饭、营养餐。2014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近3.7亿元,建成726所标准化中小学食堂,食堂覆盖率由2013年底的54.1%上升到目前的71%,在学校食堂就餐人数由39万人增加到77万人,学生就餐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解决了配餐质量难以保障、带饭容易凉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娃吃上了放心饭、营养餐。今年开始,将启动第二轮新建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再建337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校有食堂的目标,满足全市中小学生在校就餐需求。

加大政府投入、保障所有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2012年,市政府出台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意见,教育供给结构不断优化,财政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加。2012年-2016年五年间教育经费总投入1182亿元,是前五年的2.28倍。2016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达 250.8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到 18.54%,分别比2011年提高 127.83亿元和 1.37个百分点。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学生都不能少。近年来,重视做好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确保“应助尽助”,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奖、助、贷、补、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自2012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20.78亿元,通过“奖、助、贷、免、补”等多种形式资助青岛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儿童)顺利入学,确保不让一名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做到“应入尽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动青岛市中心聋校改造升级,全面启动青岛市盲校新校的建设工作,特殊教育实现全免费。同时,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我们建立了省内首个全纳教育资源中心,为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三项改革工作提供保障,努力让聋哑、听障、自闭症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两翼,实现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我市教育的一个亮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全部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90%的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在同类城市中居前列。2015年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成功承办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科娃总干事、刘延东副总理致辞,92个国家的33位部长、20位副部长、18名大使,300多名国际代表和200余名国内代表参加会议,观摩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均予以报道。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落户青岛,并决定在青岛连续五年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这是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成绩的高度肯定。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一直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积极打造区域性教育国际化先行区。一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达到58个,在青高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39个,在国际课程研究、教师素养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我市成为全国第三个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二是丰富交流合作平台,拓宽教育国际化发展渠道。主动适应教育开放发展的需要,青岛市教育局先后与国外30多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员往来、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三是密切中外校际交流,推动教育文化传播。全市中小学校与国外缔结友好学校近300个,中外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推介城市文化,交流教育经验,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四是加强国际教育服务,保障城市开放发展。青岛现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9所,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为外籍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机会,为优化青岛的外商投资软环境提供重要的教育保障。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

近年来,全市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台系列优惠政策。2014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明确民办学校在规划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2015年出台《青岛市教育局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校出资人奖励办法(试行)》;2016年,出台了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法,本着“非禁即入”的原则,出台25项举措,如建立了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体系,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和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破解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全省首批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困扰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教师待遇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行民办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两免一补”政策和生均公用经费政策,保障民办学校规范运行。

目前,全市共有民办学校922所(其中学历86所、非学历培训机构836所),资产总值达70.2亿元,民办学历教育学校和师生数量以及民办教育机构的固定资产总额,较2011年增长近一倍,基本形成与公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未来几年,全市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现代化引领、国际化驱动、信息化支撑、特色化发展和多样化服务的发展思路,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多元开放、公平优质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到2020年,普及15年优质基础教育,实现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形成区域性优势明显的人力资源集聚高地,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它代表着城市和家庭的未来,寄托着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市民的支持下,青岛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Tags:青岛教育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