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不好千万不要下水施救,应该立即向附近群众求助或者采取其他办法,才是更好的帮助。”昨日,广大网友在为救人献身的崔鹏惋惜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此,记者特别请教了相关专家,在遇到水上危险时该如何自救及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悲剧的重演。
救人要见义智为
水上救援队副队长、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专家义工李军表示,虽然救人少年勇气可嘉,但因施救不当造成令人痛惜的结果,让人遗憾。他认为,在水中徒手救人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难度非常大的技术活,尤其是在开放的水域,如江河湖海池塘等,即便是专业的救生员,在开放的水域中救人依然是一件难度和挑战极高的事,并不是游泳好就能将人救起来的。因为在开放的水域,水底和水情都不清楚,水下很可能有乱石、淤泥或其它杂物,这样可能会导致受伤。而且,下水的位置不对,很可能无法及时赶到落水者身边。
他表示,救人要有周全的救援方案,要懂得借物救人,要先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能求快,更不能急。比较科学的做法是采用间接施救法,在岸上寻找绳子、长杆、救生圈等工具进行施救。
如果实在没办法需下水,要观察水流情况,且要在落水者的下游下水。如果此时迎面游过去直接对落水者施救,最大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两个人同时涉险。因为落水者此时惊慌失措,见到任何东西都会本能地死死抓住,这可能使落水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绕到落水者的身后,从对方背面一侧的肩膀伸手到另外一侧的腋下,托着溺水者向岸边游,其间要特别注意防止被对方抱死。
对于溺水者如何自救,他认为自救者首先不要慌张,要特别冷静。因为一慌张,更增加了呛水的机会。在自救的过程中,要尽量将身体仰天展开,将自己的脸和鼻尽量露出水面,然后浅呼吸,切记不能重呼吸,不要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并尽可能用手掌向下压水使身体浮于水面,等待他人救援。
“我是专业水上救生员,也经常到一些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我们一直强调救人要多从理性出发,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建议大家不要轻易下水,要见义智为,保己救人,因为一味的盲目下水只会弄出更大的风险。”李军呼吁说。
安全教育需多方努力
湛江海域宽广,山塘水库较多,溺水事件时有发生。记者综合之前我市发生的一些溺水事件,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共性。
一是节假日、暑期是溺水事件发生的重要节点;二是事件发生地多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及城市边缘的水库、水渠;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事件发生的“主角”。
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岭南师范学院体科院副教授、多年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专家余庆表示,要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要教会孩子怎么识别风险,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家长则要帮助孩子掌握游泳等技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生存基础。
在余庆看来,近年来学校的安全教育也是上足了劲,都把安全教育当成常规教育来抓,对于广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不过对于那些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来说,光“传达”是不够的,要结合实际多演习实践,才是堵上安全教育漏洞的最好办法。但按照湛江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很难开展游泳课,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做一个有益的补充。比如,寒暑假或者节假日,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具备安全条件的游泳馆或者河海等水域学习游泳技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很多家长都说自己很忙,但忙不是家长疏于监管的借口,家长在假期应该将监护和教育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动。此外,各村委会、社区等部门应该发挥作用,经常开展一些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安排人员或志愿者到辖区的山塘水库走访巡查,给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域树立警示牌、增设防护栏、放置救生圈、拉上救生缆绳等设施,以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并给潜在的溺水者提供多一些脱险帮助。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