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过半孩子想过离家出走 怎样管好熊孩子?
摘要:怎样解决“熊孩子”动不动离家出走的事情呢?
7月17日晚,青岛一位12岁的女孩因长时间玩手机被妈妈责备,一时冲动赌气出走,妈妈在朋友圈发了寻人信息,热心网友纷纷转发帮助寻人。第二天下午,女孩平安回家。
事情虽已结束,网友却在热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让父母担惊受怕?”
记者在青岛某高校随机调查了26位大学生,结果让人颇感吃惊,其中8人曾经有过离家出走过, 7人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二者占调查样本的57.6%!
那么,怎样解决“熊孩子”动不动离家出走的事情呢?记者采访了部分同学和孩子家长,听听他们怎么说——
故事一:
杨同学:从莫名快感,到后悔难过
今年已经大三的杨杨也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他依然觉得如果当时能和父母好好沟通,就能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
当时还上初中的杨杨和妈妈大吵一架,大家都很生气,妈妈听不进去他的话,他脑子一热就离家出走了。“出了家门我有点懵,不知道该去哪,身上也没有钱,漫无目的地走了一会,就去了同学家。”杨杨怕同学给妈妈打电话,就没告诉他自己是跑出来的。就这样,杨杨在他同学家过了一夜。
“躺在床上,我想象着父母着急的样子,心里莫名有一种快感,大概是怨气还没消吧。”杨杨离开家后就关机了,第二天发现有无数的未接来电和短信,父母、亲戚、同学都试图联系过他。“那一瞬间我后悔了,我不该这么鲁莽,让这么多人担心我,怨气也就消了。”杨杨回了家,妈妈哭着跑去抱他,那一刻,杨杨几乎也要哭出来了。
“但我还是希望他们能都理解我一下,不要总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评判我。我渴望和他们沟通,说说心里话,这样的话,矛盾应该会少很多吧。”
故事二:
李同学:“爸爸一巴掌,把我打出了家门。”
李同学学习不错,在班里排前五,那天晚上他的爸爸喝了酒,回家后看到儿子在玩电脑,一气之下狠狠地把鼠标摔到桌子上,训斥他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争吵之间还打了李同学一巴掌。“我一下子就火了,推开他,直接跑出家门。我妈想拉住我,可门已经关上了。”
出门之后,李同学的怒气还没消,就拉了几个同学出去玩。期间妈妈打来电话,劝他赶紧回家,爸爸是喝多了,不要往心里去。“当时我还是很气,我说我不回,就挂了电话。”
凌晨,李同学回到家,发现爸爸妈妈都在等他,“当时气氛有点尴尬,我不和我爸说话,他也不和我说话,只有我妈在旁边打圆场。”那晚,他的爸爸一直等儿子躺下之后才去休息。
“那晚我也想了很多,我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故事三:
小于:自尊心受辱,出走念头从小学想到初中
“没本事的时候想走,现在有本事了就不想走了。”小于小时候也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最后还是考虑到没法养活自己,就没有付诸行动。
关于为什么想离家出走,小于是这样说的:“父母不理解自己,感觉自己小小的自尊心被羞辱了。”小于离家出走的念头存在于小学和初中时期,到了高中就没再这么想过了。“现在看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小时候不懂事,还好现在有惊无险的长大了。”
故事四:
琪琪:一次疯狂吵架,反而让爸爸看到我的压力
琪琪今年已经大二了,单亲家庭的她帮助父亲料理家务,父亲有事也会找她商量。其实在高中的时候她和父亲的关系还很疏远,直到高三的一次争吵,让她和父亲互相敞开心扉。
高三晚自习要十点才放学,琪琪的爸爸接她回家的路上总是问她,错题整理了吗?书看了吗?老师怎么样?琪琪压力很大,以致于厌恶学习。“我开始思考人生,甚至想过逃离现在的环境,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吵了一架,我把心里话都吼了出来,他才知道我压力太大,需要给我一定的空间。”
琪琪说,当时体谅不到家长的心情,也不和大人说心里话,双方欠缺沟通,自然就产生矛盾了。家长需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才能避免冲突的发生。
故事五:
李先生:严厉管教没有错,离家出走他不敢
我管教孩子的方式比较直接,当孩子犯错,我只会说他两次,如果他依旧我行我素,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甚至和我们对峙的时候,我会选择采取暴力手段。
离家出走倒是没有出现过,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敢这样做,等他回家免不了一顿责罚,正因我这种严厉的管教模式,我的孩子犯错的次数慢慢的在减少,也能沉的住气。
故事六:
程女士:与孩子相约不彼此伤害,其他一切都可解决
在我看来,青春期叛逆是一个正常的身心成长过程,这一点我是认可并接受的,所以不会将冲突归因于孩子,更多归因到父母采取的相处和沟通方式上,所以我不会采用过激的语言或行动。
我的基本原则是“不解决问题的话不说,不解决问题的事不做”。但是真要出现离家出走的问题,肯定会冷静处理,交流倾听为主,双方明确底线一定要坚持,就是不能做伤害彼此的事、不能做让对方担心人身安全的事,其他一切都是可以解决的,并且保证今后给孩子留有尽可能大的空间。
我坚信这种紧张的关系早晚会过去,是青春期必经阶段,将来只会越来越好。其实是有时也忍不住发脾气,但不长期积攒,做父母的也都在不断修炼。
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听听专家怎么说——
陈兴华(青岛大学心理系老师):
作为中学生,心理上迫切希望自己长大,有自己的想法,不愿表达,但是希望被他人理解。而作为家长,更多的会把孩子当成小孩看待,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就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早恋,离家出走等。这正是孩子的内心需要没有被满足所带来的一种普遍现象。
家长大多数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观念来要求孩子,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太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孩子处于年龄较小的阶段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反抗,当年龄稍微大一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爆发。如果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有所改善,矛盾也会有所缓解。
在多年前,山东威海有这样一个男生,他的母亲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的孩子爱打游戏,有网瘾,在网吧待过七个小时,随后我联系到这个男生,问他在网吧玩什么?令人诧异的是,男生很愤怒地说,他坐在网吧,什么也不干,电脑都没有开,他仅仅只是因为不想回家,因为在家里妈妈会对自己做的很多事喋喋不休地唠叨,他很烦躁。所以,宁可在网吧坐着,也不愿意回到家里。真正做好一名家长,需要我们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们身上,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何晓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出现叛逆的行为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二,作为家长,一定要有预警意识,就是说要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之前就有所防范,了解相关的知识,学习相关的方法。
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而言,孩子是无知的,父母要为给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环境,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传统式的家庭氛围往往是带有一定的压抑性的,这似乎是一种天生的障碍,在孩子和家长的沟通问题上。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这种良好的沟通渠道,叛逆的现象就会相应减少。
第四,父母要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沟通榜样。比方说和谐的夫妻关系,很多亲子关系之间的问题都和夫妻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五,当孩子出现了叛逆的行为,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指责打骂,父母应该做的,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想要什么?为什么需要?就拿玩手机这个例子来说,只要孩子不过分玩,父母其实没有必要强制孩子,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比如说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多久?当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时,家长应该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如此依赖?他(她)从手机上得到了什么?当出现离家出走这种很严重的情况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沟通模式出现了问题,作为父母要及时反思。要做到从小问题上就和孩子及时沟通,做好预防,以及事后的处理。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