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经 杂谈
孩子青春期叛逆、出走!问题到底出在谁那里?
2017年03月31日 10:14前几日,济南失踪的13岁少女终于在离家13公里外的一家招待所被找到,此时距离她出走已经过去了55个小时;正当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的时候,长清一名13岁的男孩与家人失联,直到次日凌晨人们才在学校附近寻回出走的男孩。
通过检索媒体的相关报道,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出走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孩子的离家出走成了使父母乃至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孩子的离家出走,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焦虑与痛苦,更有可能给不法分子带来可趁之机。
处在成长期的孩子们为什么要离开温暖的家庭而走向未知的社会?父母们应该如何避免孩子的离家出走?
为何出走?
离家出走的孩子们大多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孩子敏感、叛逆,质疑权威而向往自由;同时因为处在生理与心理的成长期,渴望表现自身的个性却又缺乏成熟,所以有时会采取过激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有的家长因此就将孩子的离家出走视为青春期冲动和叛逆的结果,这种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难免本末倒置,其实孩子的出走问题,根源正是在父母。
1,父母关爱的缺失
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济南这个13岁的小女孩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她平日里是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父母也不经常来看自己,所以自己不想回家,只想出门找工作,赚钱独立生活。
父爱与母爱的缺乏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对他们来说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而不是一个避风的港湾。
另外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多发于父母争吵多、父母离异的家庭之中。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焦虑与不安感远远高于成长于和谐环境中的孩子,专注于自身事务的父母很难给青春期的孩子提供充分的关爱,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对家庭的概念也日益模糊,很容易导致出走事件的发生。
2,父母榜样力量的缺乏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言传”,更体现在行为的“身教”上。孩子在行为处事、性格情绪都会潜移默化得受到父母的影响。很多孩子出走的直接诱因就是父母粗暴、偏激的管教方式,事后父母可能会检讨自己错误之处在于打骂了孩子。其实,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父母通过这种行为方式向孩子灌输了一种偏激易怒、极端暴力的处事方式和情绪模式,孩子的出走正是这种模仿这种偏激、极端方式的结果。
3,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
父母的育子方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所以“常”,是因为它十分重要。父母一定要认真思考自身的教育方式有无不当之处,许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做法总是对的,以“一切为了孩子好”为挡箭牌而变得理直气壮。很多时候,这种自信成了孩子出走的原因。一位多次离家出走的孩子对心理咨询师谈到:父母对自己的物质需求有求必应且一应俱全,但是平时说话全是命令式,一旦犯错就很难沟通,教育方式永远是“疾风骤雨”,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感与日俱增。
父母该如何做?
1,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所谓“知己知彼”,父母对待孩子亦应如是。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们才能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将孩子们出走、离家的极端心理消灭在萌芽中。
根据教育专家的归纳,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要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爱和成长关心的需求
二、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
三、自主和独立的需要
四、求知和学习成就的需要
同时,父母应该注意青少年的几种“不良心理”:
一、逆反心理——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排斥的“对着干”心理
二、称霸心理——一种为了展示自我的表现心理
三、猎奇心理——一种生理与思想发展不协调的心理
四、报复心理——一种虚荣心收到损害后产生的病态心理
2,加强亲子沟通
“应酬太多,陪孩子的时间实在是抽不出来”
“工作太忙了,我们下周再去逛公园”
“平日里业务太多,孩子都是他妈妈在管”
这些话语我们可能再熟悉不过,它们一字一句都是我们与孩子疏于交流的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在一次次与孩子的对话、活动和行为之中传递的,这种沟通会将亲子间的想法进行“和风细雨”般的交换,让双方知道对方在如何想、如何做、亲子之爱在如何表达。父母可以具体通过聆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体验责任感、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一起面对一个问题来达成。
3,规范孩子的外部环境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到“放手”而不是“放纵”。尤其面对来势汹汹的信息社会,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缺乏甄别力,对于网上和社会的信息难以做到有效识别。偏激、极端的处事方式很有可能通过一条QQ信息、一个宣传广告、一部暴力动漫植入到孩子的头脑之中。父母应该在同孩子的真诚沟通基础上,为孩子所可能接触的信息做一个笼统意义上的鉴别,当外部的不良信息来源被过滤,那么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就能为孩子的成熟提供无尽的助力。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文章来源:http://iqdedu.com/2017/0331/9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