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经 杂谈
家庭教育:莫再把“听话”“乖 ”“懂事”当成褒义词
2017年06月08日 13:54
时代已不同,观念须改变。切莫再把“听话”“乖 ”“懂事”当成褒义词。那些听话的乖孩子,将来会发现要痛苦地适应社会。父母总是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引后一代不可预测的人生之路。孩子以不一样的姿态抵达终点时,最惨的可能就是那个“听话”的孩子!
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中国绝大多数家长会有意无意的用“听话”“乖”“懂事”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听话的孩子就是懂事的孩子、好孩子。父母对儿女讲的最多的话就是“要听长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一些孩子听话,表现很乖,能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父母就高兴的很。
家长们面对孩子,一方面要求“听话”“乖”“懂事”,不能成为另类。在行为习惯方面,父母心中都有个理想的模型,“在学校听话吗?”是经常挂在嘴上的问候。家长之间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听话”“乖”“懂事”,往往是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另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在学业、事业上表现与众不同,要求孩子成为与常人不一样的人。上学时希望孩子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拔得头筹,鹤立鸡群。在人生道路上,希望孩子表现出色,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登上人生巅峰。父母心中不自觉的形成双重标准。
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度过一生。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会遭到批评、惩罚。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少受到惩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努力做出“乖”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一些家长总喜欢拿自家孩子和隔壁小明进行比较,要求孩子乖、听话。不同家庭的孩子,有着不相同的生活背景,父母素质、遗传因子、生长路径不尽相同。孩子有乖有不乖,有好静有好动,有些敏感有些马大哈,总是拿听话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必徒生烦恼。
我们生活时代不同了,但听话哲学在家庭教育中风靡不断。现在,越来越多的事例警醒我们,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生活事业发展受阻。倒是那些小时候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智越成熟,人生走得越来越顺畅。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博得他人的喜爱,压抑儿童天性,忽视真实存在,不敢表达内心世界。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肯定为生活导向,不会表达自我诉求,忽略自己真实需要,内心压抑苦闷。长大后成了不懂拒绝、争取,不能展示自我的“乖员工、老好人”。
听话的孩子,谨小慎微,中规中矩,遵守纪律,学习自觉,胆小怕事,没有非分之想,但老师好管,父母轻松自在。不听话的孩子,离经叛道,挑战权威,思维活跃,异想天开,具备屡教不改或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更容易获得友谊、崇拜和敬仰,但父母烦恼多多。
父母总期望孩子走上一条自己亲手设计的康庄大道,一生过着大众都认同的理想生活。听话的孩子依附性强自主性差,精神生长缓慢,家长容易控制其人生轨迹。听话的孩子小时候可能学业较为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大凡成就很高的人都不是乖孩子,孩子越乖越容易落后于时代。父母期望孩子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端铁饭碗。一二十年过去,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面临竞聘、裁员与下岗,而惊慌失措。那些爱折腾、父母操碎心的人,容易夺得先机,游刃有余,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新时代变幻莫测,新观念层出不穷。“听话”“乖 ”“懂事”真不是褒义词。时代更迭太快,很多事需要大人向孩子学习,一味地听话不利于成长。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母并不多,很多人总喜欢翻老黄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孩子应该走一条四平八稳的路。
在巨变的互联网时代,按照父母指点的路径活下去,孩子将不能到达我们无法想象的未来。爱他,支持他拥有真实的自我,支持他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走自己的路。孩子不听话不乖不懂事,父母虽头疼,但亦要释怀。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文章来源:http://iqdedu.com/2017/0608/2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