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经 杂谈
孩子的屁股应离开小板凳
2017年05月08日 07:44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朋友们围着老师端坐,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短则一刻钟,长则半个小时,都会被要求屁股不能离开小板凳。如若身体离开小板凳,就会立刻受到老师的阻止和训斥:“小强,给我坐好”“小红,不要晃凳子”……似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小朋友们就一定要保持静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
我们常常谈论要给儿童自由,可我们忽略了儿童的自由是以身体为基的自由。儿童的成长是以动作、活动为媒介的,他们探究这个世界也是依赖于身体的各个感官。出生不久的婴儿喜欢用嘴和手探索世界,看到什么都要用手“摸一摸”,放在嘴里“尝一尝”。两三岁时对于“1+1=?”的问题,成人可以通过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幼儿却常常要借助掰手指头、摆弄物体来计算,当成人说“不要掰手指头”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计算了。这就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什么强调儿童认知的发生与发展是在“操作”中不断建构的原因,也是教育家杜威强调“做中学”的道理。
然而,我们的教育规训往往是从对儿童的身体控制开始的,“身体坐直,小手背后,小脚并拢,小嘴闭牢”,每个儿童都要类似于一个沉默的机器听从教师的控制才能运转,一系列的标准姿势不仅限制了儿童的身体自由,甚至使得原本应该集中于教学活动的注意力耗费在不断重复调整与摆正坐姿上。
以身体为基的自由体现在身体不断地对界限进行超越的过程中,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儿童才能有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造。儿童身体的运动便是生命冲动无限生成的创造过程,有如蒙台梭利认为的儿童“精神胚胎”孕育成长的过程。
我国早期幼儿教育家孙铭勋先生也指出,在土里种了一粒种子,如果受到了压迫和束缚,又得不到适当的养料,那便不能欣欣向荣地生长。儿童的教育也是一样,一个儿童终日坐着不动是不能生长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动手即动脑,动脑即动手”,要“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去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去做;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去看;解放儿童的嘴,让他言论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自由发展;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游戏,做喜欢做的事”。“六大解放”要求我们真正把自由还给儿童,让每个孩子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
我们在对儿童自由的追求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儿童身体的解放状态,让孩子们的屁股离开小板凳,在教育活动中身体放松下来、动起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进来,敢想、敢说、敢问、敢于表现自己,这样,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才会立体鲜活起来。
儿童的身体解放状态是身体法乎自然的状态,是尊重儿童体验与儿童生活的状态。正是在以身体为基的自由中,儿童的天性得以在动作中展现,儿童的潜能得以在互动中激发,儿童的智慧得以在体验中生长。让孩子的屁股离开小板凳,向自由成长。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文章来源:http://iqdedu.com/2017/0508/17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