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新闻 国内外

大学生是实习还是打杂 身份成困扰

2017年04月28日 09:40

每逢“五一”劳动节,劳动者权益保护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有这样一个特殊人群,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但在课余到公司企业实习,成为一名实习大学生。他们有的领取实习单位的报酬,有的甚至一周实习五六天。他们有着怎样的权益?他们的权益是否有相关制度安排保护?《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身着黑色正装坐在办公桌前,用眼睛扫视着左手中的几页英文文件,右手拿着一支签字笔在一张纸上写着中文。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座高档写字楼里,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小徐自今年春节后就开始了他的实习经历,“我想通过实习提前了解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在北京,众多的公司、事业单位里,都能看到实习生的身影。

在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是怎样看待实习的?大家又对实习有着怎样的担忧?

根本没有办法不实习

小徐的实习单位是一家从事资本市场相关服务的中介机构,今年年初在某高校发布了招聘实习生的信息。

今年2月,小徐在学校网站上看到招聘信息后,发现实习岗位非常切合自己的求职意向:中介机构、资本市场、能以英文作为工作语言。

小徐赶紧制作了一份简历,按照招聘信息上留的邮箱发了过去。一周后,中介机构工作人员李女士联系小徐,让他过去面试。

面试当天,负责面试的李女士先是介绍了实习岗位的要求,然后问了小徐的成绩和英文情况,给了他一份英文合同和中文合同,让他翻译其中的两页。不到20分钟,小徐就将翻译递给李女士。李女士看过之后,告诉他很快出结果。

当天晚上,李女士给小徐发了一份实习通知,告诉他下周就可以到单位实习。李女士还在实习通知中表示,实习按天计算,每周3天,每天支付小徐100元报酬,中午提供一顿免费餐,外加一定额度的交通补贴。

小徐的实习内容,主要是负责搜集最新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翻译工作文件、分析相关案例等。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小范则是在一家公司的法务助理岗位实习。据小范介绍,她的实习内容,一开始主要是整理公司合同并归档,实习一段时间后开始协助进行合同审查、起草合同。考虑到公司岗位需要和自己课程安排,小范选择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到公司实习,每半天60元报酬。

小范说,她所在的专业有30多人,每年暑假,大部分同学都在各种单位实习。“根本没有办法不实习,大家都实习,你不实习,就落后大家一大截。”小范的一位同学感慨说。

有的实习其实是打杂

李女士所在的中介机构从两年前开始招聘实习生。在李女士看来,实习生也不是那么容易招聘到合适的。

李女士与一些高校联系后,经提交相关证明和手续,招聘实习生的信息就出现在相应高校的网站上,看到信息的学生就将简历投递过来。

让李女士感慨的是,有的学生随便制作一份简历就发了过来,有的简历介绍文字语言不通……能够进入面试的人寥寥。

“我们一般与实习生约定3个月实习期,在这段时间里,要求对方在保证课程的情况下每周来实习几天,给他们提供报酬和相应补贴。对于合适的人选,我们会延长实习期,继续进行考察,等他们毕业时,如果愿意加入我们团队,就优先录用。这样的学生,到岗后就能顶上来。”李女士说。

对于此前经历的一个月实习经历,中国传媒大学的小李却是另一种体会。

她的实习内容,就是帮着正式员工打打杂,比如复印资料、到传达室取个快递等,不但没有一分钱报酬,吃的也很差,“就是一打杂劳动力”。

比如一家公司招聘制片助理实习生,要求每周6天,实习期8个月,每天40元至50元。而另一家单位的实习要求则是,每周实习5天,有时还要出差和加班,也没有一分钱报酬,换来的只是一纸实习鉴定。

记者发现,大学生到公司企业实习和公司企业招聘实习生基本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大学生实习,多数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丰富简历内容,在实习中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但实习单位的目的更为多样,有的希望通过实习为将来的招聘进行储备,有的则是通过实习使用“廉价劳动力”。

实习生身份困扰待解

小徐的同学中,多数在大二开始找各种公司实习,有的甚至从大一暑假就开始找实习单位;有的不但在暑假实习,平时也抽时间实习,“实习经历越多,以后找工作就越快”。

记者搜索发现,在网络上,已经有专门发布实习信息的网站。

记者登录该网站看到,这里实习信息门类齐全,涵盖国内多个城市。以北京为例,截至4月27日12时,在“北京”项下当日更新或发布的实习信息超过500条。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实习信息中,从报酬方面看,一般在每天100元左右,报酬高的达到每天200元,报酬低的每天四五十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实习时间,实习公司一般要求在3天以上,多数要求4天至5天,还有的实习公司要求每周实习6天。

在小徐看来,这其实跟上班没什么区别。

在小李的眼中,虽然实习跟上班没有区别,但待遇可就天壤之别,甚至一分钱报酬都没有。更让她担心的是,她每天要挤早晚高峰地铁去实习单位,要是碰着、摔着,或者是遇到意外,自己只是一名在校学生,一点劳动保障都没有。

小范的迷惑则是,实习期间,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是学生?还是劳动者?

李女士已经招聘了两年实习生,也有类似担忧,于是,从今年开始,她征得单位同意,在提供相应实习待遇的基础上,再给实习大学生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备不时之需。(记者 陈磊 实习生 陈佳韵)

文章来源:http://iqdedu.com/2017/0428/15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