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新闻 国内外

网上知识付费能否行得通

2017年04月27日 10:29

人民视觉

目前,“得到”“分答”“知乎Live”等知识付费平台风生水起,功能日趋完善,各领域专业人士纷纷入驻。根据腾讯旗下研究机构企鹅智酷的数据,超过五成的网民曾有过以不同形式为知识“埋单”的行为。

曾几何时,信息免费成为互联网的流行词,甚至代名词。如今,从无偿享用信息到愿为知识付费,互联网呈现新气象,进入“知识+”时期。互联网上,“知识付费”能否成功逆袭?如何保证用户获得的知识付费产品物有所值?又如何为知识生产者撑起版权保护伞?值得深思。

“知识埋单”或常态

“买房子的各种税怎么算?”“如何制作一个高质量的PPT?”“零基础考注册会计师,哪几本教材值得参考?”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于在网上搜索信息,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互联网信息的海量获取,也带来无效信息的充斥泛滥。人们往往会陷入对精准信息的选择、识别困难之中。为了节省时间成本,人们更加倾向于支付一定费用,直接得到专业回答。”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传武分析。

今年年初,某校大三学生何晓华在《2016年,我为线上知识/工具付费3517.91 元》一文中,细数了去年自己为内容埋单的各类支出,其中知识付费约占40%,包括财经类解读节目、古典音乐鉴赏、各类直播课程和在线问答等。

截至2017年4月2日,“得到”APP总用户数达630余万人,日均活跃用户近60万人,专栏累积销售近180万份。“用户花钱购买知识产品,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说。

知识付费迎合了人们对于自我实现和升级的追求。从企鹅智酷提供的数据来看,深入浅出的“干货”“硬货”最受消费者欢迎,近2/3用户愿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埋单,其次是“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得到近四成用户青睐。

“知识付费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最容易在碎片时间抄起来就用的产品。”罗振宇表示。音频、短视频或图文结合等形式,适合填补等候、通勤、运动时形成的时间碎片。这种积少成多、聚木成林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下不少人的新选择。

此外,在线支付体验的提升,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知识产权意识的明晰,也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添柴加火”。

“知识付费在未来会成为一种常态。”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只有付费才能鼓励更多人,尤其是鼓励更多专家进入这个领域,提供更专业、更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也能让用户更珍惜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获得的每一个答案。

“货真价实”有差距

近日,某娱乐记者在微博上用1个小时回答了7个问题,累计有2.4万多人围观,每次围观需付费1元。此外,他在某平台对52个明星的爆料,也引来超过1.7万名用户付费实时参与。

知识付费模式给平台注入了可观的用户流量,并为知识生产者带来不菲收益。同时,提问与回答的娱乐化倾向也逐渐显现,让用户期待的有价值的知识变了味儿。

以某知识付费平台为例,在引入网红名人进驻之后,用户的“窥私欲”被迅速激发,出现了大量针对名人私生活的提问。据报道,有名人通过32个回答赚取了近25万元,远远超过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该平台的收益。“靠名人效应和各种噱头吸引流量,成了各个知识付费平台初期快速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朱巍说。

当知识付费平台相对严肃专业的问答模式被娱乐八卦、隐私窥探等破坏,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生产者将逐渐失去平台的主流地位,而那些真正有专业知识需求的用户也会选择出走。朱巍认为:“知识付费模式逐渐成熟稳定之后,关于名人隐私信息的购买热情会逐渐下降。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光靠噱头和炒作是行不通的。”

据知乎相关负责人介绍,知乎Live大部分主讲人都是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的普通人,平台也会对他们分享的主题、内容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严格审核,后续还将逐步完善用户评价体系等机制,将选择评价的权利交给用户。

财经作家、吴晓波频道创始人吴晓波认为,知识付费浪潮下,内容生产要更加倾向于精英化、专业化。知识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讲述。

目前,主打专业知识的产品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据统计,在“得到”APP上,以音频+图文的形式讲授经济学知识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目前订阅人数已经超过9万。

“知识付费是一种满足用户需求的新方式,平台不仅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阅读收听习惯,更要为用户挑选合适的内容”,黄传武说,“知识可以付费获取,获取的知识是否物有所值很关键。一个平台可能在短期内有名人加持,但是长远的发展需要优质的内容作为基石。平台只有真正带给用户货真价实的知识,才会有生命力。”

付费围观遭“山寨”

然而,当前知识付费行业也面临版权保护的困境——

“‘得到’APP的专栏音频免费分享,想要的小伙伴们留下邮箱地址”“定期免费分享喜马拉雅FM、知乎Live内容,有需要的扫码加群”……百度某贴吧里,将付费产品拷贝下来,再免费分享的帖子比比皆是。

“目前知识付费市场中,大的版权环境已经很好了,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罗振宇说。由于互联网时代分享的速度和效率极高,必须有更先进的技术及时跟踪和回馈,随时打击侵权行为。

近日,一位房地产“大V”入驻主打付费私密社群功能的APP,其高达3000元的入群费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很快,在同一APP内就出现了提供“转播内容、代提问”服务的“山寨群”,入群费用降低至仅200元,一天之内已有上百人加入。“3000元群费太高了,还是希望能花小钱,办大事。”某位加入“山寨群”的群友坦言。

而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也能搜索到用低价贩卖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内容的商品,买家付费后通过网盘、微信群、QQ群等渠道获得,有的成交数量达上百次。

有专家指出,如果不明确知识产品的归属权,就会损害知识生产者的利益,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阻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已有主打内容版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平台推出增值服务,专门为知识付费平台上的产品筑起版权“保护墙”。

各个知识付费平台也纷纷采取行动,在加大对盗版产品举报力度的同时,掌握版权保护的主动权。据了解,“得到”APP的每篇文章下都有版权声明,专栏内容也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了著作权登记。

“知识付费的浪潮中,版权保护的方式应当从以对著作权中人身权的保护为中心,扩展到以保护财产权为主、保护人身权为辅的方式。此外,在保护知识生产者收益,包括广告和流量收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产品传播、分享的鼓励,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朱巍说。

文章来源:http://iqdedu.com/2017/0427/1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