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为了269名特殊孩子“听得明白 说得清楚”——青岛市中心聋校康复教育20年重塑听障儿童的言语梦

2022-11-28 18:46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20年间,先后有269名学前听障儿童在我们学校接受言语听觉康复培训,随后大多拥有了交流自如的语言,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习。

走进青岛市中心聋校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正开心地玩游戏,场面非常温馨。如果不是看到他们耳边的助听器,很难相信这些孩子是有先天的听力障碍。

“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1-3岁,3-6岁是抢救期,听障儿童如果在6周岁前没有得到及时科学的康复干预,即便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也难以再学会说话,极易成为聋哑人。20年间,先后有269名学前听障儿童在我们学校接受言语听觉康复培训,随后大多拥有了交流自如的语言,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习。”学校校务助理耿晓丽告诉记者,孩子们能够有如今这般“普通”的表现,背后的付出难以想象。

在耿晓丽的电脑里,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蜕变轨迹”,从沉默不语到学会发音,从口齿不清到吐字清晰,从走进这里到踏入普校,记者看到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努力,还看到了课程的给力、教师的助力、多方的合力,以及学校专业化规范化康复教育所散发出的强大影响力。

课程给力

“全面发展”助推全人教育体系化

2002年,青岛市中心聋校成立学前康复中心(雨萌园)。2003年,刚大学毕业的耿晓丽便进入青岛市中心聋校,经过近20年的特殊教育实践磨炼,如今,作为分管学前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她与学前康复中心发展步伐同步走来,见证了一个个听障儿童的成长变化,可以说已经是一位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专家型领导了。

“基本上所有家长刚来到这时,眼中都闪着无助和期待的泪光,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还有机会正常说话吗?帮帮我们吧。”耿晓丽说,抓住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专业化和科学有效的康复教学,让孩子有机会进入普校,回归正常孩子的生活,对整个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解决学前听障儿童课程结构单一、不全面的问题,学校以听障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潜能开发、缺陷补偿为核心,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基于全面发展的学前听障儿童“基础课程+康复课程+融合支持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正是在“全面发展”课程体系下,越来越多孩子踏入普通幼儿园、小学就读。艺术节上,孩子们表演的“撕字纸”绕口令、悦耳动听的朗诵、生动有趣的英语情景剧等节目,一点不亚于健听的普通孩子;曾经的学生潞潞升入普通小学后,参加青岛市第十八届中小学生英语大赛,更是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教师助力

滋养“雨萌园”幼苗茁壮成长

“优秀的课程,离不开实力雄厚的医教结合师资队伍。特教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专业、爱心和耐心。”耿晓丽介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落实“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五步实施流程,实施个训课和集体课双向结合、环环相扣、互为补充,达到精准康复、灵活教学。并且,教师会为每一名孩子记录下“一生一案”。其中,学生婉婉的教学档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档案中,该校教师孙云夏记录下了婉婉从2019年入学到2022年进入普通小学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帮婉婉进行正音时,孙云夏常常要利用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借助小镜、压舌板等辅具,有时候,一个对常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发音,就要纠正成百上千遍。学习“x”音时,孙云夏采用“吹纸条”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过程中,唾沫喷到脸上是常有的事,孙云夏从没责怪过孩子,而是想方设法地鼓励孩子说得更好。

“老师非常有耐心,说实话,我们家长恐怕都做不到这份上。”婉婉妈妈的话中充满对老师的敬佩与感激。

其实,在青岛市中心聋校,像孙云夏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学校康复组教师涵盖听力、康复和心理三大领域,具有国家级验配资质的听力师2名,高级康复师3名,中级康复师2名,教师们都具有丰富的学前幼儿教育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知识和技巧,2名教师在全国康复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1名教师在全国康复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得二、三等奖项。

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学校“师爱无声”教育服务名牌的内涵。这份爱,如朝阳,似雨露,滋养着“雨萌园”的“小苗苗”们茁壮成长。

多方合力

学校-家庭-医院-社会”同频共振

为了全方位保障学前听障儿童课程实施,学校搭建起“学校-家庭-医院-社会”四方协同的支持系统,以特教学校为中心,联结多维资源,拓展支持路径,共促学生发展。

据了解,该校于2018年聘请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多名康复医学专家为“医教结合”专家团队成员,次年聘请加拿大温哥华总医院听力与平衡中心主任、UBC大学附属临床教授齐力为海外医学专家顾问。强大的国内外医学专家团队不仅能定期为学校教师进行临床听力学、嗓音语音学方面的知识培训,还能对在训听障儿童个案进行集中研讨和现场评估,切实将医教结合贯彻于听障儿童的康复中,为其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家校协同的作用。每月举办一次家长培训和家庭康复技能大赛,专家会在现场为家长做点评与指导;每生一本家校沟通记录手册,孩子的学习情况能实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能及时向老师请教在家庭康复中遇到的难题,极大提高了家庭康复成效,让每一名家长都成为了“康复专家”。

“学校从各个方面为孩子着想,孩子如今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婉婉妈妈分享,婉婉进入普小后适应的很好,聋校的老师现在还会时常关心、指导孩子。

强影响力

家长慕名而来,学校争相借鉴

近年来,青岛市中心聋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医教结合教育康复”师资培训基地和省、市听障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每年还会有外地的听障儿童慕名前来。

“2019年6月份,我们从安徽芜湖来到青岛,当时小旭只有3岁半。如今,小旭的进步非常大,现在的我,仿佛已经看到奇迹,终于可以发自心底的笑了……”这段文字,摘自一名安徽的聋儿妈妈写给学校的感谢信,信中有着道不尽的感谢。

青岛市中心聋校在首届中国特殊教育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聋校“沟通和交往”课程研讨大会及2019年海峡两岸沟通障碍研讨会上交流经验,吸引20余所特教学校借鉴学习,该校先进的学前康复教育经验将惠及更多听障儿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教育和发展,2021年12月出台的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残疾儿童尽早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和干预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青岛市委和教育局主要领导多次莅临青岛市中心聋校,对学校的康复教育成效给予肯定与指导。

前不久,由耿晓丽主持的教学成果《基于全面发展的学前听障儿童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荣获2022年青岛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这份荣誉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特教工作者的肯定与鼓励,是对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多年教育实施策略成效的体现,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扎实、专业的结晶。”耿晓丽表示,花开有期,听障儿童亦然。他们的成长也许会慢些,“花期”也许会晚些,但终究会有盛开的时候。每当看到孩子们绚丽绽放时刻,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未来将会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帮助更多听障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共享与健全儿童一样的美好生活。

青报教育在线 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