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三民活动 | 投入66.8亿建设50所学校……市教育局2021年工作报告来了

2021-12-08 13:49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2021年,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深耕细作、攻坚克难、扩优提质,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学校体育、党史学习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治理、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等工作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2021年,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深耕细作、攻坚克难、扩优提质,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学校体育、党史学习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治理、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等工作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一、立足教育优质均衡,全力推进扩优提质行动

(一)扩增基础教育学位。全市投入66.8亿元,新建、改扩建20所幼儿园、30所中小学,建成后可提供学位3.86万个。全面完成209所配套园遗留问题专项整治,确保增加普惠性学位约4.8万个,积极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入园高峰挑战。

(二)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深入推进联盟办园和集团化办学,优质园和薄弱普惠园联盟办园参与率达到100%,全市优质园占比从去年的39%提升至60%;全市基础教育集团达到83个,成员校271所,义务教育实验学校工作案例入选全国11个典型案例。遴选10个乡镇试点推进强镇筑基工程,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坚持好教育、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五好”标准引领,出台中小学特色办学、精致管理、品质立校3个指导意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和遵循。10所学校被命名为全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校,20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市高水平海洋教育特色校。

二、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稳步提升立德树人质量

(一)构建高品质全面育人体系。成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联盟,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开展大中小学生同台讲党史、“党史学习教育流动课堂”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实施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大行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阵地、队伍等五项建设,建立部门协同普法和专家指导机制,加强法治教育,守护学生健康成长。推动体教融合、艺教结合,成立“体育学科优师团队”,设立“艺术工作坊”,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健全“节、赛、会、展、演”机制,精进实施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集团,大力加强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分别增加至231所、83所,成功承办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扩大了青岛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力。 

(二)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深化家校沟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百万家长进校园”等活动,建立家长、校长、局长等“三长”见面机制。强化品牌创建,联合青岛教育频道推出“教育大家谈”“教子有方”等系列节目40余期,组织“家长面对面”等主题活动700余次,累计受益710余万人次。盘活多方资源,成立家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遴选培养84名家庭教育名师和家校协同名校长,建立家长讲师、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伍,“优秀家长进课堂”活动累计开展2196次,面向农村校、中心校、社区举办家庭教育讲座129次,累计受益31.4万人次。

三、立足教育良好生态,切实抓好“双减”政策落实

(一)全面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提升和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三大革命,推动教师素质、教研水平、教学质量“三教提升”,深入实施分层、分类、分流教学改革,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建立教师职业礼遇制度,推出首届青岛市教育世家10个,新组建第三批青岛名师名校长工作室95个,推出市级“优课”近4000节,推广优秀教学法50例,数学教研成果在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交流,32项成果获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数量居全省之首。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5+2”模式,启动名师在线公益辅导,指导一区(市)一策,一校一案,满足学生多样化课后托管需求,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参与学生达到62.7万人,参与率72.9%。

(二)全面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聚焦民生领域十大集中攻坚行动,引导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经营,全面停止中小学生学科类、学龄前儿童等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年底前将完成非营利性法人登记。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全面开展证照不全机构检查,共查处证照不全培训机构322处,取缔84处,纳入黑名单67处。加强资金等监管,全市3221家培训机构纳入民办教育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管理。

四、立足服务城市发展,不断增强教育支撑能力

(一)职业教育创新示范高地取得积极进展。青岛市现代职教园奠基开工。服务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新开办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81个专业。产教融合再填新引擎,全国首个RCEP产教协同联盟揭牌,2个公司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占山东省入选企业的一半。电子信息业、财会金融业、国际商务等3个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二)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收获新的成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正式开馆。中科青岛科教园一期、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一期、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正式启用。推动中国石油大学成立青岛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在青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总数达到10个,覆盖海洋、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和前沿学科。成功承办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参会高校1500余所,参展企业1000余家,为优质创业项目投融资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青岛教育特色品牌塑造迈上新的台阶。人工智能教育优势进一步巩固,成立青岛智慧教育技术研究院,发布全国首个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实现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我市成功入选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名单。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项目入选“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部省品牌培育项目”,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新西兰未来青年领袖国际峰会、2021东亚文化之都青少年文化交流等活动。

五、立足人民至上理念,持续优化为民服务举措

(一)搭建为民服务新平台。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教,全面规范工作制度和流程,构建法治引领的治理机制。编写《教育关切·有问必答》,采取一问一答方式,对老百姓关注的政策进行了解答。开通青岛教育频道,为市民提供专门专业、全时全员、全程全效的教育政策解读和民生互动渠道。大力推动数据赋能招生考试流程再造,打破部门数据共享瓶颈,中考、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全部实现网上报名、网上确认,幼升小、小升初招生报名实现“一网通办”,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二)推出就学保障新举措。坚持财政资金向困难群体、农村地区倾斜,全年各级财政为近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发放奖助学金1.26亿元、为304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免除学费985万元;把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食堂实施运行补助列为市办实事,市、区两级财政安排1585万元,对215所农村小规模学校食堂进行补助,惠及学生3.4万名。全面推行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积极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3个区(市)、20所中小学幼儿园入选首批山东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示范校(园)。

(三)织密校园安全保护网。颁布实施政府规章《青岛市学校安全管理办法》,创新建立学校安全区等制度,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印发实施中小学(幼儿园)生存教育指导意见,推进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学校生存教育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的生存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护校队和护学岗“三支队伍”规范化管理,全面启用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实施“校园一码通”,实现了外来人员身份识别、风险预警和出入登记的智能化管理,提升了学校风险防范能力。

2020年“三民”活动市教育局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118件,主要涉及招生入学、教育均衡、规范办学等方面,全部按规定办理完成,有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全力推动实施。2021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三我”活动,坚持“开门办教育”,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建议,通过12345热线、国家政务网、国务院互联网+督查、省政务热线、观海APP、广电“三我”热线、市长信箱、部门信箱、教育民声直通车信箱、人民网地方留言版等平台,共受理咨询、意见、建议45645件次,均及时回应、按期办结。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教育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资源供给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变化需求,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均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完全匹配;教育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双减”工作仍需扎实推进。2022年,市教育局将聚焦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营造资源优质、师者善教、学生乐学、家长满意的和谐教育生态,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贡献教育力量!